隋代陕西人口研究(3)
义城郡治绵谷(今四川广元),有15950户,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28户。该郡北部伸至今陕西宁强、南郑境约2573平方公里,这里位于米仓山以西,几乎全部为山地,自然条件较差。该郡辖境南至今四川苍溪、仪陇一带,其南部地区皆属四川省境,地势相对较低,地形较为平缓,自然条件明显优于陕西地区。而且该郡所辖7县中,有6个县的县治都在四川广元以南。可见该郡南部(今四川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较为稠密。为此估计该郡所辖陕西地区的人口密度大约可达平均人口密度的1/3。按此计算,则义城郡所属陕西地区当有1310户。 房陵郡治光迁(今湖北房县),有7106户,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433户。该郡西北部伸至今陕西平利县境约370平方公里。房陵郡辖境较大,但山地所占比重亦较大。该郡所辖今陕西之地亦属山地。此处姑且按该郡平均人口密度来估算陕西境内的人口,约有160户。上洛郡治上洛(今陕西商州市),有10516户,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505户。该郡南部伸至今湖北郧西境约1993平方公里。该郡所属湖北地区实为秦岭山地的南沿,与该郡所属陕西之地同属秦岭山地,自然条件大致相同。故此处按平均人口密度法估算陕西地区的人口。按此计算,上洛郡所辖今陕西之地有9510户。 盐川、朔方、榆林等三郡的人口较为复杂,难以用上述方法估算。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关陇诸郡图》中,上述3郡郡界皆不完整,无法据以计算各郡面积。这里只好改用其他方法对上述3郡所属陕西人口作一大致估计。盐川郡治五原(今陕西定边),有3763户,其东南部属今陕西定边县境约3761平方公里。据《隋书·地理志》,盐川郡仅辖一县,即五原县。古代州、郡、县治所的选择,一般都要考虑地形、交通、社会经济、人口状况等各种因素。一般说来,古代郡、县治所往往位于该地区地形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盐川郡及五原县治所皆设在今陕西定边县,说明这里是该郡人口较稠密地区。因此估计盐川郡所辖陕西之地的人口约占该郡人口的一半,即1881户。 朔方郡治岩绿(今陕西靖边县北),辖3县,有11673户。该郡东南部属今陕西境,包括今靖边、横山、榆林市明长城以北地区,面积约12134平方公里。该郡所辖3县中,宁朔县在今靖边东,长泽县在今靖边县以北,即今陕西省界附近,岩绿县在今靖边县北部,位于陕西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附近,亦即十六国时夏国都城统万城。据以上情况判断,朔方郡所属陕西地区是当时该郡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因此估计朔方郡所属陕西地区的人口至少应占该郡人口的2/3左右,即7782户。榆林郡治榆林(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辖3县,有2330户。该郡东南伸至今陕西神木、府谷境约5008平方公里。榆林郡所辖3县只有1县(富昌县)在陕西境,为此估计陕西地区的人口约占该郡人口的1/3左右,即777户。 综上所述,大业五年(609年)今陕西境内在籍人口共有732683户。前文指出,大业五年全国户均口数为5.17口。按此计算,今陕西境在籍人口应为3787971口(详见),占全国在籍人口总数的8.23%。必须指出,这仅仅是列入政府版籍的人口数,而没有包括各种未入籍人口。 2.口数系按户均5.17口折算。 据以上分析,以往学者对大业年间陕西人口数量的估计普遍偏低,户数比本文低1.5万左右,口数则低7-8万,最少者则低近20万。只有《陕西省志·人口志》估计的户数比本文高1.48万户。但如前文所述,顺政郡仅4261户,而《人口志》却误为24719户,仅此一项就多出2万余户,所以扣除此数后其数亦属偏低。 三、隋代陕西实际人口数 前文据《隋书·地理志》探讨了陕西在籍人口数,这一数字与实际人口数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下面再对实际人口数作一探讨。 南北朝时,户口隐漏相当严重。隋朝采用大索貌阅、强令析籍等措施以防止户口隐漏,成效显著,但户口隐漏现象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直至大业中,仍有不少脱籍人口游离于政府户籍之外。隋文帝时“禁网疏阔,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裴)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皆令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大业五年也。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12](《隋书·裴蕴传》)这一记载说明:其一,大业五年“貌阅”取得了不小成绩;其二则说明直至大业五年,政府户籍仍存在较严重脱漏现象,隐漏人口仍然不少。由此可以肯定《隋书·地理志》所载大业五年入籍人口数之外仍存在不少隐漏人口。这一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陕西自然也不例外。学者大多认为,隋代北方地区户口隐漏现象不及南方地区那样严重。葛剑雄先生指出,“估计当时北方的户口隐漏不超过10%”。[2](P145)隐漏户口姑且按8%计,那么陕西境内隐漏户口当在30万人左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