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民主德国,大概是由于缺乏人才,开始大量利用原纳粹党人,以便加紧对该国进行控制。在党的一个报告中谈到,有25.8%的德国统一社会党党员过去都有纳粹背景。有一个地区,平均每4 个党员中就有1个过去是纳粹分子;而另一个地区,平均每3个党员中就有1 个过去是纳粹分子。德国统一社会党的某些基层组织甚至超过85%的人都有"灰色背景"。特别是在战后初期,民主德国有些工厂和地区的领导基本上都是由过去的纳粹分子所组成的。 苏联控制东欧最明显、最集中地表现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本来在战争过程中,苏南之间就存在着矛盾。南斯拉夫的不满偶有流露,但没有公开扩大。战后苏南矛盾与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签订友好互助条约;南保建立邦联的动议;南军准备介入阿尔巴尼亚事件;南支持希腊共产党游击队等,事先均未同苏联商量和征求苏联的意见。1947年8月,南保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斯大林写信给铁托说,这"是一个错误",会给西方以口实来干涉希腊和土耳其的内政,反对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又说,此事事先未同苏联商量,苏联不能为此承担责任(注:Ю。С。格连科:《斯大林-铁托》( Ю。 С。Гиренко, Сталин-Тнто),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326页。)。南保两国领导人有建立南保联邦的想法。1948年1月, 季米特洛夫对外界谈了关于创立东欧和中南欧联邦的想法。1月下旬,有传闻说西方要从希腊向阿尔巴尼亚发动进攻, 南斯拉夫遂决定向阿南部边境派遣一个师的部队。斯大林对南的做法甚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南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注:Ю。С。格连科:《斯大林-铁托》第335、340 - 341 页。)。1948年2月,苏、南、 保三国领导人在莫斯科会谈(铁托没有参加),斯大林以粗暴的口气指责南保领导人没有经苏联的同意就擅自行动,把苏联置于既成事实面前。斯大林严厉批评了建立包括所有东欧国家在内的联邦的思想,指责季米特洛夫"企图震惊世界"(注:Ю。С。格连科:《斯大林-铁托》第335、340-341页。)。奇怪的是, 斯大林又指示立即以南保联邦的名义发表一个宣言,宣布阿尔巴尼亚将属于这个联邦。关于希腊问题,斯大林认为希腊共产党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南支持希腊共产党游击队会引起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强烈指责。然而,铁托反对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建立一个充当"特洛伊木马"的联邦。苏南关系进入了死胡同。苏联一方面对南施加经济压力,拖延签订两国贸易协定;另一方面,批评情报局,批评南斯拉夫在政治上没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农村没有搞土地国有化和阶级斗争,对苏联的军事专家和文职人员态度不友好,狂妄自大,听不进兄弟国家的批评意见。总而言之,批评其没有尊重斯大林的权威地位,没有按苏联模式办事。1948年 6月,情报局重申了苏联的指控,批评南斯拉夫的"民族主义立场",宣布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并号召南共党员撤换南共领导人。 在斯大林的总导演下,东欧各国掀起了清除"铁托主义分子"、"右倾民族主义分子"的狂潮,为确立"亲苏派"的领导地位,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东欧各国一大批领导人因此成为牺牲品。 在经济上,为了与马歇尔计划相对抗,防止东欧国家的离心力,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协定"。其实,苏联起初对马歇尔计划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它看到了从美国获得贷款来恢复战后经济的可能性,因而曾经认真地研究过该计划。马歇尔计划出笼之初,苏联在发给自己驻华沙、布拉格、贝尔格莱德的大使的电报中,表示"可以理解友好国家在研究参与该计划经济措施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应的主动性"。但苏联领导层内部也存在着对美国的不信任和戒心。苏驻美大使洛维科夫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使欧洲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服从于美国资本并创建反苏集团(注:М。М。拉林斯基:《苏联与马歇尔计划: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材料》(М。М。Наринскии,СССРи план маршалла,поматериаламархивовпрезидентаРХ),载[俄]《近现代史》杂志1993年第2期,第12、16页。)。1947年7月,苏联驻东欧各国大使从莫斯科获得指示,要求他们向东欧各国政府声明苏联政府对马歇尔计划的否定立场。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企图干涉欧洲各国内政,以自己的纲领来压制它们,推销自己的劳动产品,给它们制造困难……使这些国家的经济服从于美国的利益"(注:М。М。拉林斯基:《苏联与马歇尔计划: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材料》,载[俄]《近现代史》杂志1993年第2期,第12、16页。)。本来,波、匈、 捷三国对马歇尔计划是有兴趣的,尤其是捷克斯洛伐克决定加入该计划。由于苏联的态度,东欧国家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而逐渐把自己的经贸方向从原来的西方转向了苏联。 总之,1944-1948年间苏联的东欧政策深受其对外战略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据此可以明确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44年红军进入东欧作战到1945年底,苏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同时,也把战争作为推进其社会制度和实行世界革命的一个极好的机遇,利用东欧共产党人,采取"切香肠"的战术进行渗透。西方国家此时无暇也无力对东欧进程施加有力的影响,而苏联手中握有可能获得东欧国家和人民好感的资源,即红军帮助他们打败法西斯德国,这是东欧诸国单靠自身的力量所无法完成的;依靠苏联对付德国可能的复仇,这也是东欧各国所迫切需要的;红军的现实存在,使苏联还充当了东欧各国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协调人。东欧在历史上仇俄、仇苏、仇共的基础上,亲苏、亲美情绪均有所发展。苏联这一时期的东欧政策是对沙皇时期传统政策的某种继承,有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但不像后来冷战时期那么明显。从1945年底到1947 年9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之前,西方已有可能对东欧的事态施加影响,而东欧本身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也不能使共产党在政坛上处于执牛耳的地位。人民民主制度既符合东欧的历史传统,又适应东欧的具体国情和现实力量对比,也能为西方国家所接受。斯大林施缓兵之计,以空间换取时间,积蓄力量。东欧当时缺乏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多党制可以避免内战的说法不无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