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近10年来雅尔塔体制问题研究的新进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东师大学报》 毛 锐 参加讨论

3.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东欧国家的集团化
    在雅尔塔体制的形成过程中,三大国一再表达的共同愿望是要把盟国在战时的合作与团结延续到战后。但这一体系在欧洲的操作中却是以“两极对垒,集团相峙”为特点的现实世界格局,原因何在?吴伟在《雅尔塔体系与战后东西欧国家的集团化》一文中认为[11](P65-70):“由美苏英等大国政治家为战后设计的蓝图与战后现实世界之间形成的差别,首先源于蓝图中本身包含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它既想把战争遗留问题处理得不留隐患,又要首先考虑满足大国的既得利益和要求;既要实现大国合作,又实际上为这种合作设置了障碍;既要追求欧洲长治久安的整体效果,又为形成否定这种整体效果的集团对峙创造了条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雅尔塔体制形成过程中,在苏联周边,形成一种“强国弱邻”的格局。作者认为“从国家集团化角度看,这种格局本身就是很有效的粘合剂,而且强弱之间的反差越大其粘合力就越大”。(2)为了确保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三大国采取的一明一暗两种操作方式,造成三大国的干预和影响力落实到某一特定的欧洲国家身上,很难均等。“而身处不同势力范围内的国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作出带有倾向性的选择”,从而“进一步诱发了人们的归属意识和集团意识。”(3)大国政治家们所设立的战后大国合作存在两个矛盾。“一是大国之间对战后威胁和平与安全的行为主体不可能有一个一致的认识,从而缺乏相互合作的前提;二是美苏英三国在战时组成的同盟是典型的国家集团形式,它们所追求的战后合作既然是战时合作的继续,说明在他们的意识中仍然想以国家集团的面目活动于国际舞台。”
    4.苏联与雅尔塔体制的关系
    曹胜强在《苏联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一文中对两极格局中的一极--社会主义苏联与雅尔塔体系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12](P141-147)。作者指出:“从开始创建雅尔塔体系到雅尔塔体系的最终崩溃,前后整整半个世纪”。最初,作为雅尔塔体制最大受益者,“苏联初尝甜果,成为雅尔塔体系中‘两个家庭’之一的‘家长’。但美国心有不甘,使得苏联为保护‘大家庭’,守住雅尔塔体系付出了巨大代价。经过20多年的对抗,美国的地位开始下降,苏联的优势开始上升,双方在‘缓和’的大旗下再度交锋,苏联拟冲破雅尔塔体系,争夺第三世界,然而,勃列日涅夫冲击不利,反使苏联处于被动,而且至此再无回升之迹象。待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国力衰弱,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其外交‘新思维’与布什的‘超越遏制’里应外合,促使东欧发生剧变,苏联回天无力,放弃雅尔塔体制”。张盛发则根据新近披露的档案材料,“以苏联在二战初期扩张领土和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为基点”,对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3](P119-133)。作者指出,在“苏德战争之前,苏联通过与希特勒德国合作与争夺,在其西北部扩张领土和建立势力范围的努力获得初步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以战场上的胜利为基础,使盟国逐渐地同意了苏联关于领土和边界、安全保障和势力范围的大部分要求。最后,苏联和西方国家以妥协和谅解的方法确立了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制。”“对于西方来说,雅尔塔体制为它们保留了资本主义的发祥地和传统的中心地区西欧;对苏联而言,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对战后调整和安排的大部分要求和愿望。”也正因为如此,“也就对苏联构成了某种约束”,即苏联不能染指势力范围以外的地区。作者进一步指出,苏联的西南边界(海峡、地中海和波斯湾)是其势力范围的薄弱之处,恰恰在这一点上,雅尔塔体制没有满足苏联的要求。战后初期,“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的土耳其危机和伊朗危机,正是苏联试图在西南边境地区建立势力范围的结果。而这两场近东危机恰恰是冷战酝酿期间的重要事件。”
    5.雅尔塔体制与中国的关系
    赵志辉对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的关系作了重新认识[14](P53-54)。他不同意史学界以前在研究雅尔塔体系时所得出的“雅尔塔体系出卖了中国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不全面,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和评价。作者指出:“雅尔塔体系有关中国问题的安排并不仅仅限于雅尔塔秘密协定,它还包括有关中国国际地位和对日本占领中国领土的处理规定”,这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而雅尔塔体制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方面,作者特别强调“雅尔塔体制所造成的两极冷战格局是中国大陆与台湾长期不能统一的重要原因”,同时,在这种格局下,新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在某些时候甚至都失去了选择的余地。”
    【参考文献】
    [1]陈启能。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2]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J].世界历史,1991,(1)。
    [3]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之现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周启朋,李铁城。各国政治要员和学者论雅尔塔[J].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1)。
    [5]彭训厚。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综述[J].世界历史,1995,(5)。
    [6]钟廷豪。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7]息曙光。世界大格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8]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7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9]曹胜强。20世纪国际秩序的历史研究-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J].世界历史,1997,(1)。
    [10]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J].咸宁师专学报,1998,(2)。
    [11]吴伟。雅尔塔体系与战后东西欧的集团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3)。
    [12]曹胜强。苏联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1995,(3)。
    [13]张盛发。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J].历史研究,2000,(1)。
    [14]赵志辉。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关系的再认识[J].南京社会科学,200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