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抗战时期缪凤林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田亮 参加讨论

3.剖析中国民族性,探索民族振兴之路
    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中国学者在考察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时,几乎无一例 外地要对中国民族性格进行一番臧否。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坚忍、勇敢、不畏 强暴等优秀品质;同时,也有一些民族败类,认贼作父,残害同胞,可耻地沦为日寇“ 以华制华”的走狗。因此,简单地断定中国民族性的优劣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只有从 如何使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立场出发,冷静地思考传统文化的 现代性转化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认识。
    缪凤林指出,中国幅员辽阔,“种族混合”现象十分普遍,所以用一句话概括中国民 性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从世界范围内看,则中国“民族又自有其共同之精神,而 优点所在,缺点亦寓其中焉。”他把中国民性归纳为六个方面。第一是“家族主义”: “以孝为制行之本”,忠君事长,历代“产生巨人长德,效用于社会国家者,尤不可胜 纪”。但家族主义的弊端是重家族而轻国家,甚至“惟见其家,不知有国”,而“戚族 之依赖投靠,官吏之贪墨任私”都是它造成的。第二为“中庸主义”:自古“以中道垂 教”,中国之所以“能统制大宇,葆世滋大”,原因就在这里。但是习惯于消极妥协, 不能积极进取,“吏多圆滑,民多乡愿,以因循为美,以敷衍为能”使整个社会缺乏生 气和活力。第三为“世界主义”:以“平天下”为理想,“化育外族,施不责报,故非 我族类,一视同仁,拥有广土,亦不以之自私,混合殊族”这是主要原因。但是,缺乏 国家观念,当外患来临时,常常少一些“敌忾同仇之心”。第四为“和平主义”:“以 不嗜杀人为政治上至高之道德”,怀敌附远,以德服人,但是“流于文弱”,一旦与外 敌遭遇,常致失败。第五为“政治上之不干涉主义”:“以垂拱无为为执政者之信条” ,“民因得以大展其材,政治虽腐败,民事仍能发荣滋长”。但是,政治成为少数人的 “专业”,而普通民众不予过问,政治便很少有“改进之望”。第六为“实用主义”: 以“利用厚生养欲给求”为目的,抑制所谓“奇技淫巧”,“务本舍末,习于勤劳”。 缺点是“重实利而轻理想”,不容“力求革新之事”,“纯粹之科学”因而极为薄弱。 缪凤林说,中国民族的优点缺点大略如此,而“如何发扬其优点,革其缺失,并吸取他 人之长,补吾之短,以竞存于兹世,且永保世界先进之令誉,则吾人所宜自勉也”。( 注:缪凤林:《要略》(第一册)第3页,第4页。)
    缪凤林把中国国民性概括为六大“主义”,优点、缺点并存,避免片面评论传统文化 的优劣。事物本来就是多侧面的,使用不同的价值体系对同一事物进行评价,所得结论 自然会大相径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正是如此。平心而论,要使中国走上富强之 路,固然必须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但如果不与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任何文化之 花都难以结出现代化之果来,这已经屡屡为历史所证明。作为中国人,既不可盲目自大 ,更不应妄自菲薄。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中,中国人迫切需要树立民族 自信心。民族主义史家主张“昌明国粹”以振奋民族精神,同时要“融化新知”以适应 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此论在当时虽被讥为调和、折中甚至保守之论,而时过境迁之后, 今天看来却觉得他们的主张倒是颇中肯綮的。
    
    抗战时期,缪凤林的民族主义史学是中国近代社会、学术及其个人经历互动发展的必 然结果。
    首先,缪凤林的民族主义史学是20世纪初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潮激荡下的产物。近代以 来,新旧社会变迁,东西文化碰撞,中国知识分子们心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怀着舍 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积极探索民族振兴之路。与此同时,中国史学也经历了由传统史 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特别是“五四”以后,各种史学思潮和流派纷纷涌现。主张史学 可以和自然科学一样精确、客观的科学主义史学派,曾一度成为中国史坛强有力的史学 主潮。马克思主义史学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相信历史有规律可循,公开揭橥“为革命 研究历史”的治史宗旨。而强调历史知识的主观性的相对主义史学派,则否认历史的客 观性,认为历史学是纯主观的学问。进入30年代后,因民族危机的刺激,民族主义成为 主流社会思潮,自然使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和著述无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可以说 ,“文化救国”、“读史救亡”思潮的兴起,正是民族主义社会思潮和相对主义史学思 潮相互激荡的必然结果。(注:参见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第一章,湖南 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时人叶蠖生对抗战时期史学界的这种现象作了如下评论:“站在抗战营垒以内的唯心 论历史家,为着他们还主张抗战,为着他们太重视心理作用,他们便强调历史教育的功 用,企图以祖国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心,来鼓励抗战精神。”(注:叶蠖生:《抗 战以来的历史学》,《中国文化》,第3卷第2期。)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国权的保障 ”、“国风的发扬”、“国魂的鼓励”、“民情的融洽”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注:杨友群:《历史教育与国防》,《教与学》,第3卷第2期。)“吾人欲培养一 般国民有爱民爱国家的思想而适用现代,对于本国历史上关于民族、疆域、政治、军事 、文化诸方面之教材,须选择补充,凡合于上列标准者则尽量加以发挥,其不甚切合上 列标准者,尽量加以缩减,庶几有裨于抗战建国之需要。”(注:郑鹤声:《选择历史 教材的目标》,《教与学》,第4卷第6、7期合刊。)一些史学家大力倡导之余,还身体 力行。邓之诚编著卷帙浩繁的《中华二千年史》,就是希望国人通过读史,去领悟救国 之道。他说:“二千年来,外患未尝一日或息,轩黄胄裔,危而复安,弱而能存,灭而 再兴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来。其艰难经历,非史事何由徵之?故欲知先民缔造之迹, 莫如读史”,“今诚欲救亡,莫如读史”。(注: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叙录”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朱希祖在“七·七”事变后呼吁“藉历史以说明 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力主政府开馆修史。他认为,我“民族之所以悠久, 国家之所以绵延,全赖国史为之魂魄。”“国亡而国史不亡,则自有复国之日”。(注 :转引自《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五辑《朱希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这一时期的吕思勉也以阐扬民族文化、砥砺抗敌士气为己任,他撰著国史,“希望读 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 ,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注:吕思勉:《吕著中国 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重印本,第6页。)钱穆更是强调国人应对国史以及 民族文化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要复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必将有待于吾国人, 对我先民国史略有知。”(注: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可见,缪凤林的文化救国思想与众人之论颇多相合之处,与当时这种学术思潮是合拍的 。(注:详见田亮:《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学术月刊》,1997年第9 期。)
    其次,缪凤林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是以柳诒徵为代表的“学衡派”的余绪。当缪凤林 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就开始追随国学大师柳诒徵。“五四”时期,为了纠激进西 化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之偏,柳诒徵等创办《学衡》杂志,鼓吹“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维护传统,慎择西学”。《学衡》杂志停办后,他又在1932年创办了《国风》半 月刊,标榜“本史迹以导政术,基地守以策民瘼,……以隆人格而升国格为主。”(注 :柳诒徵:《国风半月刊》“发刊词”,第1卷第1期。)仍以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培 植国人的民族精神为宗旨。他认为:“治历史者,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 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以昭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而研治中国历史,就在于 “明吾民独造之真际”。(注: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绪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98年版。)柳诒徵强调民族文化对培养国民爱国精神的重要意义,“讲国学必先 讲史学”,通过对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可以知道中国的伟大和可爱之处,从而增强我 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显然,学衡派的史学思想与世纪初的国粹主义史学并无二致 ,而缪凤林就是在柳诒徵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