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宗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 郭康松 参加讨论


    考据学的学术内容相当广泛,其核心是治经,在考据学者们看来,经书中包含有圣贤 之道,只有通过对经典的研究,才能求得圣贤之道,而道的求得不仅有利于修身,且有 利于治世。戴震云:“《六经》者,道义之宗而神明之府也。”[1]将经看成是道义之 源,舍经而无从得道义。阮元云:“圣贤之道,存于经。”[2]焦循说:“习先圣之道 ,行先王之道,必诵其《诗》,读其《书》,博学而详说之,所谓因也。……先王之道 载在《六经》。”[3]崔述云:“圣人之道,在《六经》而已矣。……《六经》以外, 别无所谓道也。”[4]他们都把经看成是载道之书,欲求道,必通经。在这种思想的驱 动下,学者们将他们的主要兴趣放在通经上。他们研究小学、史地、天文算学无不是为 了通经明道,在这些众多的相关学科中,小学最为重要,被视为通经明道的最主要的工 具。
    清初,首先提出由小学以通经明道者是顾炎武,“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5]顾氏的这一主张,成为考据学派的不二法门,此后的考据大师无不以此为宗旨。 阎若璩指出:“昧以声音训诂,则不识古人之语言文字,而无以得圣人之真意。”[6] 阎若璩的弟子宋鉴尝曰:“经义不明,小学不讲也。小学不讲,则形声莫辨而训诂无据 矣。”[7]他们都高度重视训释文字的重要性,把研究语言文字放在解读经典首要位置 。由此看来,清初就已牢牢地树立起小学在通经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派创始人惠栋极其重视小学的通经明道作用,其《九经古义述首》认为“经之义存 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钱大昕认为,“夫《六经》皆以明道,未有不通训诂而 能知道者”[8],“有文字而后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诂训者,义理之所由出, 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9]把训诂看作是通向义理的必由之径。惠栋的另一 位弟子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亦阐明了这一观点:“经以明道,而求道者不必 空执义理以求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 ”可见吴派学者都是遵循这一宗旨的。
    皖派在考据学阵营里影响最大,其创始人戴震倡导由小学而通经明道的言论最多,也 最具有说服力。他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10]他在十七岁时就抱定了从小学、制度、 名物入手探求《六经》之道的志向,他在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十日,即逝世前四个月写给 段玉裁的信中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 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 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11]一言以蔽之,只有通过小学、名物、制度的研究才 能通经,才能求得经书之道。戴震强调小学在通经明道上的桥梁作用,所以他十分重视 “六书”的研究,认为“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载籍极博,统之不 外文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12]戴震研究小学、预算、典章制度之学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求道,即“理义”;而《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是他求道的心得。
    他的弟子段玉裁承其师说,精研《说文》,其目的在于通经明道。“《说文》《尔雅 》相为表里。治《说文》,而后《尔雅》及传注明,《说文》《尔雅》及传注明,而后 谓之通小学,而后可通经之大义。”[13]把研究《说文》与研究经典结合起来,治《说 文》就是为了治经。他说:“夫不习声类,欲言六书治经,难矣。”[14]戴氏的弟子以 训诂校勘精绝而闻名的王念孙亦认为,“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15] 。可见皖派学者无不以小学为通经的工具。
    自戴氏反复倡言由小学以通经明道之后,这一思想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官修 《四库全书》,将它写入了《凡例》之中,“说经主于明义理,然不得文字之训诂,则 义理何自而推”。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四库馆臣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对历代著述的评价之 中。纪昀亦曾说过:“不明训诂,义理何自而知。”[16]这一宗旨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一斑。
    继承了戴震义理之学的扬州学派,同样坚持这一宗旨。焦循云:“训诂明乃能识羲文 周孔之义理。”[17]阮元说:“圣人之道譬若宫墙,文字训诂,其门径也。门径苟误, 跬步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18]“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舍诂求经,其 经不实。为文者尚不可以昧训诂,况圣贤之道乎!”[2]由此看来扬州学派也是十分重视 训诂文字之学,把它看成是探求义理和圣人之道的门径。
    “为正统派死守最后壁垒”的晚清考据学者俞樾等,同样坚持由小学以通经明道的宗 旨,俞樾在《文庙祀典议》中说:“义理存乎训诂,训诂存乎文字。无文字是无诂训也 ,无诂训是无义理也。”所以,他十分重视《说文解字》的价值,“《说文解字》一书 尤为言小学者所宗,士生今日,而欲因文见道,舍是奚由哉?”走的是乾嘉大师们由小 学通经的老路。
    从以上大量的史料可以看出,从清初的顾炎武到晚清的俞樾等考据学大师们无不以小 学为通经明道的阶梯,小学被视为通向圣人之道和经典义理彼岸的桥梁和舟楫,舍此而 无路可行。这是考据学派的根本宗旨。以反汉学而闻名的宋学家方东树,在《汉学商兑 》卷中叹息道:“此是汉学一大宗旨,牢不可破之论矣。”“此论最近信,主张最有力 ,所以标宗旨,峻门户、固壁垒,示信学者,谓据其胜理,而不可夺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