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宗旨(3)
三 考据学由小学以通经明道的宗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考据学家们认为只有经书中包含的道才是真道,过于相 信圣人之道,这就限制了他们对现实世界许多“道”的探求。从认识论上说,这仍是唯 心主义的范畴,造成只重间接真理的寻求,而忽视对现实真理的探求。在这一点上章学 诚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他说:“就经传而作训诂,虽伏郑大儒,不能无强求失实之弊, 以人事有意为攻取也……离经传而论大义,虽诸子百家,未尝无精微神妙之解,以天机 无意而自呈也”[30]考据学派认为《六经》中含有圣人之道,宋儒求道的方法错了,应 从文字,音韵、训诂,度数等方面去考求,章氏则认为用这种方法,也未必没有“失实 之弊”,而离开经传亦可以求得真道。其所谓天机,即道也。 其二,通经明道的目的与宋明理学殊途而同归,即借助对经义的阐扬,圣道的探求为 走向末路的封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依据,通经明道的最终目的是“致用”。 但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局限是时代的局限,清人在资本主义还未成长壮大以前,很难 看到新社会的曙光,他们不可能从思想上完全越出经学的樊篱,即使是那些先进的改革 者,思想家都是如此,顾炎武的“经学,理学也”,傅山的“五经皆王制”,黄宗羲对 上古社会的礼赞,都是把上古三代看成人间盛世,而经典正是盛世制度道德规范的结晶 。历代学者欲致君尧舜上的法宝无非是通经致用。这是历史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戴震。古经解钩沉序[A].东原文集:卷十[M]. [2]阮元。西湖诂经精舍记[A].揅经室二集:卷七[M]. [3]焦循。孟子正义:离娄章句条[M]. [4]崔述。考信录提要:卷[4][A].崔东壁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顾炎武。答李子德书[A].亭林文集:卷四[M]. [6]臧琳。经义杂记序[M]. [7]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一[M]. [8]钱大昕。与晦之论尔雅书[A].潜研堂文集:卷三三[M]. [9]钱大昕。经籍纂诂序[A].潜研堂文集:卷二四[M]. [10]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A].东原文集:卷九[M]. [11]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原谱[M]. [12]戴震。六书序[A].东原文集:卷三[M]. [1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慎叙注[M]. [14]段玉裁。周礼汉注读考序[A].皇清经解:卷六三四[M]. [15]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A].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首[M]. [16]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一四[M]. [17]焦循。寄朱休承学士书[A].雕菰楼文集:卷一三[M]. [18]阮元。拟国史儒林传序[A].掞经室一集:卷二[M]. [19]姚鼐。小学考序[A].小学考:卷首[M]. [20]周予同。有关讨论孔子的几点意见[J].学术月刊,1962,(7)。 [21]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上[M]. [22]程晋芳。正学论四[A].勉行堂文集:卷一[M]. [23]王绍兰。与伯申尚书[A].许郑学庐存稿:卷六[M]. [24]黄爱平。乾嘉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学术研究[A].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 研究集:第五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5]陆陇其。答嘉善李子乔书[A].三鱼文集:卷五[M]. [26]焦循。寄朱休承学士书[A].雕菰楼文集:卷一三[M]. [27]方东树。辨道论[A].考盘集文录:卷一[M]. [28]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毛诗稽古篇[M]. [29]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凡例[M]. [30]章学诚。吴澄野太史历代诗抄商语[A].校雠通义[M].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