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二战”期间法国海军舰队的衰亡(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参加讨论

二、停战后的法国海军舰队
    停战协定签订后,“法国舰队或多或少就在英国海上力量和轴心国在欧洲水域海上力量之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9](P390)。只要法国海军站在交战者的任何一方,战争的结局都会被打乱。因此,它就成为贝当政府(7月10日后迁至维希,故又称维希政府)在世界大战的刀光剑影中维持中立并赖以生存的外交王牌之一。对于刚刚夺得法兰西战役胜利的德国来说,停战协定就像一颗定心丸,它暂时不用去担心法国舰队会倒向盟国一边来对付自己;而对英美来说,法国舰队则像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威胁着它们的安全。
    法兰西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国厉兵秣马,剑锋直指英伦三岛。尽管德军在陆地和空中处于优势,但是,如果不能掌握制海权,要想征服英国也只能是黄粱一梦。从海军实力对比来看,德国海军总吨位只占英联邦海军总吨位的35%,[4](P41)意大利海军是一支二流海军,所以,英国海军单独就能打垮德意联合舰队。不过,倘若法国海军加入德意一方,或因某种不幸落入敌人手中,那么,轴心国就会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严重威胁大西洋上的英国生命线,而且,德国在英国登陆也就不再是一种虚声恫吓了。由于英美对德国在停战协定中所做的保证极不信任和法国海军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强烈反英的态度[10](P795),英国战时内阁为了防止法国海军最精锐的舰只被敌人用来攻打它昔日的盟友,遂于7月1日制定了针对法国舰队的“弩炮”作战计划,凡是英国人能接近的法国舰队,都同时夺取、控制或有效的使之失去作用或予以击毁。[3](P345)尽管这一决策有悖常理,但是英国政府还是下令于7月3日执行该计划,停泊在朴次茅斯的所有法国舰只(包括两艘战列舰,4艘轻巡洋舰,8艘驱逐舰,几艘潜水艇以及大约200舰较小的扫雷舰和反潜舰只)被英国人以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出奇不意的夺获并加以控制。停泊在亚历山大港的法国舰队(包括1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一些小型舰只)和马提尼克的法国舰队(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两艘轻巡洋舰)经过谈判后被解除了武装。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法属北非的奥兰和米尔斯克比尔军港。7月3日下午,维希政府拒绝了英国人提出的最后通牒,英国舰队遂向停泊在港口内的法国军舰发动了猛烈轰击,战列舰“布列塔尼”号被炸毁,“敦刻尔克”号战斗巡洋舰搁浅,战列舰“普罗旺斯”号冲上了沙滩,“斯特拉斯堡”号则逃回土伦。1300多名法国海军士兵被打死。7月8日在达喀尔,战列舰“黎塞留”号受到英国航空母舰的重创,不能行动。[3](P351)英国人在展开猛攻后5天内,便把无可争辩的制海权暂时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向全世界表明了坚持战斗的决心。但是这一事件却在贝当政府内部掀起了反英浪潮,赖伐尔等人乘机煽动对英宣战。然而,贝当元帅却不愿颠倒同盟关系,使法国加入反对它的前盟友的战争,他把这一事件说成是“丘吉尔在丧失理智”时发生的。[10](P799)在法国空军向直布罗陀投掷了几颗报复性的炸弹之后,贝当于7月5日正式宣布与英国断交。从此,美国便被推到与维希斡旋的主角地位。
    美国对法国舰队的关注既是为了保护英国,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法国沦陷后,英国就变成了美国的“第一道防线”。[11](P8)如果英国倒下去,那么轴心国就会控制欧亚非三大洲和澳大利亚,并用巨大的陆海军力量进攻西半球。到那时,整个美洲人民都将生活在纳粹的枪口威胁下。[12](P262)因此,出于西半球防御的需要,美国不得不全力以赴防止法国舰队被纳粹夺取并用来进攻英国。德法停战协定刚一签订,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就对停战协定第8条有关法国舰队的条款进行了详细地审查,并充满忧虑。6月26日,美国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紧急召见法国大使德圣康坦伯爵,要求其澄清贝当政府在海军舰队问题上的立场。由于舰队问题悬而未决,美国政府冻结了法国在美国的资产。次日,赫尔与前来抱怨的法国大使会谈时,直截了当地查问法国舰队的地位,他严正指出:“法国本土和殖民地的恢复主要依赖于你们对海军舰队和商船队的支配权”[10](P795)。并警告说:“如果你们失去你们的舰队,就谈不上法国的复兴。把你们的装甲舰和航空母舰交给纳粹分子,就等于送他们一门直接瞄准美国的大炮”。[7](P112)米尔斯克比尔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在7月4日即收到贝当发来的一封密电,谴责英国的侵略并希望得到美国的声援。由于英美在法国舰队问题上的利益完全一致,所以,罗斯福对这封密电没有作出反应,这使贝当十分恼火。“弩炮”作战计划虽然使法国舰队力量受到削弱,但如被德国利用,其危害仍不可轻视。在美国政府和舆论界的强大压力下,法国总统勒布伦在7月10日特地召见美国大使布利特,明确表示法国舰队并未受到任何威胁,他对美国人的批评表示不满,并说:“如果我们让我们的舰队驶往英国的港口,德国人早就把巴黎、里昂和所有法国城市夷为平地了”。贝当元帅也告诉布利特说,他已命令每一个舰长,“宁可凿沉自己的军舰,也不让军舰落入德国人之手”[7](P112)。达尔朗的态度更为明确,如果德国人要求法国舰队投降,他就命令全体官兵将军舰驶往马提尼克和关塔拿摩(美在古巴之基地),并投靠美国;如果德国人不提出这样的条件,他就将维持现状,而决不把军舰送往英国。如同不相信德国人一样,他也不相信英国人会把舰队还给法国。达尔朗同样表明了法国舰队官兵随时准备自我毁灭的决心。尽管如此,法国舰队依然是盟国领导人的心头大患。7月19日,美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对维希政策的4项主要原则,其中首先就是要确保法国舰队不被移交给希特勒。[10](P804)法国人表示的热诚友谊也好,反复做出的承诺也好,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好,都无法消除盟国领导人的焦虑。一遇风吹草动,双方便会发生龃龉。1940年10月24日,已经担任维希法国元首的贝当在赖伐尔的怂恿下与希特勒在蒙都瓦举行会晤。丘吉尔闻讯大惊,他最担心贝当出卖舰队,并且一想到德国使用土伦的舰队就感到害怕。在丘吉尔的催促下,罗斯福和赫尔当天即向维希政府发出了措词强硬的警告,指出“美国政府得到了关于法国舰队独立自主的坚决保证。如果法国政府允许德国人利用这支舰队使英国受到损害,那就是公然故意违反已经作出的承诺。届时,两国的友谊就会终结”[8](P76),美国不仅将停止对法国非占领区的救济,而且也不会支持法国维持其海外领地的完整。11月1日,维希政府对罗斯福的函电作出答复,保证不把法国舰队移交给其他国家,对英国不作任何不合理的攻击,并急欲与美国保持传统的友谊。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贝当于12月13日将赖伐尔革职并任命达尔朗主持政府工作。第2天,达尔朗再一次承诺将保护舰队不受任何人的危害。为了对维希政府施加最大限度的影响,罗斯福于12月底决定把他的密友,在美国海军中享有很高威望和地位的威廉·李海海军上将派往维希担任大使,他相信李海将会“对于那些公开敌视英国的法国海军高级将领们产生极大的影响”[13](P17)。1941年1月5日李海到任后,先后在1941年5月中旬达尔朗与希特勒签订“五月议定书”和1942年2月维希派船向突尼斯运送卡车和粮食接济北非德意军队两次危机期间,配合英美政府向维希施加了许多外交压力,迫使贝当本人不得不反复承诺不采取对轴心国有利的军事行动,特别是为了战争目的动用法国军舰。美国在法国舰队问题上的焦虑一直延续到1942年11月后者在土伦自行凿沉为止,“有关函电多达数千份,足以编成一本名副其实的外交文件集”[7](P110)。
    那么,英美对法国舰队的担忧是否多余呢?实际上,希特勒并不信任法国人,不管是对一直献媚的达尔朗,还是对死心塌地与德国合作的赖伐尔都是如此。他在1940年12月5日写给墨索里尼的信中说:“我们对维希政府的态度并不是绝对的有把握……”。为了防止法国舰队投奔盟国,希特勒早在1940年12月10日就已颁布了实施“阿蒂拉战役”的绝密指示:如果法属北非一旦出现叛乱,德国海陆空三军必须积极配合,以便“最有效的控制法国舰队”,“防止法国舰队驶出港口和投降敌人,为此,今后必须经常密切注意每一艘舰艇的停泊地、战备状态和行动的可能性”。[14](P60)可见,希特勒早已作好了应变准备,如果法属北非失去控制倒向盟国的话,那么,他就要设法夺取法国舰队。他决不能让这两张王牌都落到盟国手里。只不过,希特勒和盟国在法国舰队问题上的真正较量一直延宕到“火炬”战役开始之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