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国海军舰队的覆灭及教训 1942年11月初,英美联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火炬”战役:占领法属西北非,然后以此为跳板,攻打“欧洲柔软的下腹部”意大利,最终实现反攻欧洲大陆的目的。这一计划改变了维希政府和法国海军舰队的命运。 根据德法停战协定封存的法国舰队,大部分停泊在土伦军港,其余则分别停泊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港、奥兰港和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11月8日凌晨,盟军兵分三路,向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发起攻击。维希政府闻讯后,下令北非的法国军队进行抵抗。法国海军与盟国舰队在各个登陆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在奥兰,对英军1940年进攻米尔斯克比尔怀恨在心的法国海军部队对盟军的抵抗最为猛烈。幸好这时凑巧来到阿尔及尔的维希法国军队总司令达尔朗海军上将决定倒向盟军,并下令法军全面停火,才结束了这场荒诞的战斗。经过3天激战,法军伤亡达3000人,被击沉或击毁的舰只有:1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7艘鱼雷艇,10艘潜水艇,还有许多小的通讯舰、侦察舰、护航舰等。主力舰“让·巴尔”号也受到很大损伤。盟军方面的损失更大一些。[15](P46)11月11日,德国和意大利出兵占领了法国南部的自由区。 火炬战役开始后,土伦的法国舰队又处于危急状态。艾森豪威尔将军和德国人一样,急于夺取法国舰队。其实,盟国和达尔朗谈判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争取法国海军舰队。达尔朗对法国舰队的影响和控制一直是他权力的基础。艾森豪威尔说:“只要达尔朗能够对土伦和达喀尔的大量法国舰艇发一道必要的命令,我们就有希望立刻减轻地中海的潜在的海军威胁,同时可以随便增添我们自己的水面舰艇。”丘吉尔在艾森豪威尔离开英国前往直布罗陀盟军司令部时,曾诚恳地对后者说:“如果我能见到达尔朗的话,尽管我极恨他,但我若能以爬行一哩路来使他把舰队带到盟军这边来,那我也欣然照办”。[16](119)11月11日下午,达尔朗在盟国的要求下,采取断然行动,打电报到法国本土说,土伦舰队在遭到有立即被德军俘获的危险时应即驶往海上。他要求土伦舰队到阿尔及尔来同他一起加入盟军解放法国的战斗,但遭到对英国恨之入骨的舰队司令拉博德海军上将响亮而有力的拒绝。拉博德憎恨达尔朗,他用一句粗俗的话"Merde!"(法语,意为去他妈的或见鬼去吧!)来回答达尔朗的呼吁。[9](P375)水兵们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人达尔朗和贝当元帅之间,决定服从他们曾经宣誓效忠的国家元首的命令。 显然,早已觊觎法国舰队的德国人也决不甘心将这支舰队白白奉送给盟国。因此,当达尔朗催促法国舰队驶向盟军控制下的港口时,德军也日夜兼程赶往地中海。德军抵达法国海军基地外围后,与维希当局签订了“中立”协定:在土伦港周围留下了一小块未占领的地区,由仅剩的一个法国师与法国海军一起担任守卫任务,但却归德军指挥。法方勉强同意该协议,并尽力在土伦港加强防御措施。从11月16日起,希特勒决定采取预防措施,以使这支舰队失去作用,如果可能,则加以控制。德军占据了俯视海军工厂的高地,在港口附近部署了炮兵,并在土伦港外的水域敷设了水雷。这样一来,法国舰队几乎成了瓮中之鳖。为了防止维希政府甚至意大利人得悉此事,德军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为了减少风险,守卫土伦的法国师也在18日被撤走,该区完全交由海军来守卫。德军突击队则在法国海军部显然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开往土伦。26日黎明,德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法国海军官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港口防卫司令马尔基海军上将在床上被俘。由于没有启航的命令,各舰指挥官中极少有人决定逃跑,虽然并不缺乏燃料,仅仅缺乏逃跑的命令或意志。海军官兵拒绝执行赖伐尔下达的向德国人投降的旨意,他们按照贝当元帅和达尔朗在1940年6月发布的命令,勇敢的将舰队凿沉海底。其中包括:3艘主力舰,8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16艘鱼雷艇,16艘潜水艇,7艘通讯舰,3艘侦察舰,以及60多艘运输舰、油船、挖泥船和拖船。就这样,这支强大的舰队在对法国未做丝毫贡献的情况下沉入了万顷碧波。有1艘驱逐舰、1艘鱼雷艇和5艘油船没有自沉,但也投降了德国。只有3艘潜水艇采取不同的方式逃到了阿尔及尔。[15](P51)尽管盟国已经派出一支强大的英国海军舰队(包括3艘主力舰,2艘运输舰,4艘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驻扎在土伦港外的海面上,准备帮助法国舰队出逃,但是也没有唤醒法国水兵的战斗意志。“如果说盟国未能得到法国舰队的话,那么德国人也是如此。”[9](P375) 法国舰队自沉海底是“二战”中最令人悲愤的事件之一,也是以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政府对法兰西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和对法国衰弱应负的历史责任之一。正如戴高乐所言,“在1940年时,海军的确具有头等作用”[15](P70)。在法国本土的抵抗失败后,如果法国政府退到北非坚持抗战,那么盟国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法国舰队与正处于危难之中的盟国海军联合起来便可以从它们的港口完全控制地中海,所有的部队和军需品的运输都可以在海上通行无阻。那就既能封锁,也能围困敌人,加上空军和陆军的力量,那么北非就可以成为轰炸意大利,保卫埃及的战略要地,英法很可能把战争从地中海东部推进到地中海中部,并且在1941年肃清北非沿岸的意大利军队,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也可能因此而提前一年多。然而,维希政府非但没有把这支强大的舰队当作夺取战争胜利的有力武器,反而把它当成了偏安一隅、赖以保持军事上中立(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同征服者合作而抵消了这种中立)的护身符。贝当元帅以国家多年来所渴望的救星自居,但他却错误地认为“法国的复兴不可能经过军事上的胜利来取得”,也不是通过“盟军用大炮来征服我们的领土”来实现,而只能通过“祖国及其子孙承受苦难”来完成,[5](P154)这一错误思想不但使自己沦为德国统治法国和掠夺法国资源的可悲工具,而且把法国政府、军队和无数的法国人都引入歧途,以致于使法国失去了同盟国方面主要交战国之一的地位,陷入可怕的四分五裂的局面,并且导致戴高乐在日后盟国的谈判桌上一直处于被动和虚弱的地位,使法国的权益经常受到盟国的忽视和侵害。由于担心德国人在法国本土实行报复并迫害法国的200万战俘,贝当宁肯让土伦的海军舰队凿沉也不愿让其加入解放法国的战斗,以致使这支令法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舰队犯下了“想象不到的、最可悲痛和最无意义的自杀罪行”[15](P151)。贝当的委屈求全并未换来希特勒的同情和怜悯,维希政府被剥夺了殖民地、军队和本国领土,并被迫在11月8日与美国断交,所以已名存实亡。当整个这段历史摆在我们面前时,“没有人能够否认,停战协议并未使法国免遭剧烈的创伤”[3](P324)。而作为法国海军统帅的达尔朗海军上将,本可以在1940年率领这支位居世界第4的海军舰队离开法国与盟国海军一起坚持作战,大展宏图,并在盟国的支持下成为法国抗战的领袖和法国未来的解放者,从而赢得他热切渴望的美名和荣誉。但是,他却把这支舰队当成了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象一个封建主一样,只为自己和个人打算而存在”。他保全海军的目的不是为了参战,而是企图“利用海军的名义一跃成为维希政府的元首”。[15](P71)结果在担任了2年忧愁烦恼、卑鄙可耻的职务后,落得一个横死、不光彩的下场(达尔朗在1942年12月24日下午遇刺身亡),落了个永为法国海军和法兰西民族咒骂的恶名。 戴高乐说,法兰西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不成其为法兰西的。但是这支海军必须是它自己的海军。建立海军,发展海军,把它用来当作民族利益的工具是政府份内的事。然而由于维希政府的屈膝投降和软弱无能,强大的法国海军长期在法兰西民族身上飘飘荡荡,却没有发挥它的威力,也没有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时候做出应有的贡献。法国舰队的悲惨命运和法国本土的完全沦陷正好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拯救祖国,只有抵抗”[15](P52)。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和民族的复兴不可能通过屈膝投降或征服者的怜悯施舍来实现。坚持战斗才是唯一出路。在这一点上,历史没有选择贝当、达尔朗,也没有选择赖伐尔,而是选择了戴高乐。正是这位起初“只带着一颗不可征服的心”来到英国的自由法国领袖把法国从灾难的深渊里拯救出来[3](P337),并使之重新走上复兴之路。 收稿日期:1999-02-18 【参考文献】 [1]国际条约集(1917-1923)[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2][法]拉乌尔·阿格隆。戴高乐和罗斯福[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3][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2卷上部第2分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4]国际条约集(1933-1945)[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5]The Vichy Regime,1940-1944[M].by Robert Ar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Georgette Elgey,Translated by Humphrey Hare,Lond-on,Putnam,1958. [6][法]享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法]尼林·E·冈。美国档案机密[Z].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8]Churchill & Roosevelt:the Complete Correspondence,Vol,1[M].Editor with Commentary by Warren F.Kimball.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ew Jersey,1984. [9]Langer,William L.Our Vichy Gamble[M].New York,Archon Books,1960. [10]Hull,corde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Vol.1[M].The Macomillan Company.New York,1948. [11]Stelle Richard W.The First Offensive 1942.Roosevelt,M-arshall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Strategy [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 [12]罗斯福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美]威廉·李海。我在现场[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4][德]瓦尔特·胡巴奇。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15][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2卷(上)[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16][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远征欧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