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法国历史学家眼中的贝利亚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索尔邦娜•弗朗索 参加讨论

--为了让读者在听我们对话时不至于产生疑惑,我们先把话说明白点,不管是我还是您,我们都不是共产主义的崇拜者,不会对贝利亚在斯大林时代所犯罪行表示怀疑。我们不解的是,对他的逮捕和审讯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后斯大林时期。为了向那个时代进攻,他比谁都做得多(真可谓不自量力!)。
    --斯大林死后,他所犯罪行该作何解释的问题被提了出来。法庭对贝利亚判罪,成为解决此问题的首选办法。把斯大林的所有原则错误统统加之于贝利亚,以此来袒护斯大林,成为法庭的第一号任务。
    --为什么会选中贝利亚?这是因为斯大林的所有老战友都已倒在血泊中。马林科夫,身为苏共中央干部处书记和叶绍夫的战友,非常积极地参与了30年代下半期的清洗。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在乌克兰的行为更为猖獗,是他确认了枪杀名单。因此,他们之间的犯罪程度相差无几。
    我认为,他们选择贝利亚首先是因为害怕他,感到了他与他们的不一样,当然也清楚,他是败坏他们声名的最甚者;其次,他不是俄罗斯人,我觉得,这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小,他们像外人一样理解他;最后,贝利亚是他们中唯一独自写过国家政治行动计划的人。
    --这是一份经过周密思考的战略行动纲领。
    --1953年3月后,贝利亚很快便有十分主动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贝利亚早已开始筹划这一纲领。他的同事也许是害怕其影响。
    --在阿卜杜拉赫曼·阿夫托尔汉诺夫所著《斯大林去世之谜》中提到,反贝利亚密谋的产生,是由于政治局其他成员的不安:贝利亚拥有很像样的纲领,而他们没有。他们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果断的贝利亚会把他们逐出克里姆林宫,很可能还不那么友好。
    --他们肯定已感觉到了这一切。另外,没有资料能说明,贝利亚曾有过改变主意的打算。无可非议的只是他想摆脱这些包袱,甚至摆脱全党!他的方法与以后在戈尔巴乔夫时代所执行的一切很接近:分解党和国家。经验证明,如果把党从对经济的监督中解放出来,党也就不成其为党了。贝利亚公然想把党和经济分开,其实就是剥夺党的政权重心。
    --斯大林去世后,匈牙利领导人拉科什曾讨教贝利亚:我们的党该怎么办?它究竟该有些什么功能?
    --贝利亚这样回答:让党只从事干部和宣传工作。很明显,他想尝试“人民民主制”的做法,并把它引入国内。另外,伊姆雷·娜佳的被任命也是出于贝利亚的主意。
    --俄罗斯大众传媒对贝利亚平反遭拒的反应,还可以从赫鲁晓夫对贝利亚的观点中找到痕迹。尽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贝利亚在1953年3月到6月间究竟干了些什么,但这些活动和他在斯大林活着时的所作所人绝然相反。在历史上,某个“大善人”变成凶神恶煞的事多如牛毛,但我觉得,广大民众难以接受臭名昭著的恶棍会变成“正面英雄”的思想。贝利亚当然不是一个很讲道德原则的人,又根本不相信共产主义思想,没有这方面的约束。他是个犬儒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他对暴力革命和摧毁旧世界没有像斯大林、列宁那样的激情。
    贝利亚对问题的思考符合情理:他认识到,在共产主义的经济领域,不像在其他领域那样,党的政权机构能控制其运转等等。显然,他只是在国家机构内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党的机器内已失去位置。
    --在1953年3月的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正是贝利亚提议让马林科夫当部长会议主席候选人。莫洛托夫问:“你这是为什么?”,他回答:“应该这样。”看来,斯大林死后,贝利亚以为自己该是领袖。他领导了反斯大林的阴谋,导致他生命的结束,这是让人们可以理解的唯一解释。
    --关于这一切,我们也许无从知道。贝利亚当然会向莫洛托夫自吹,是他赶走了斯大林。阴谋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但它仅仅是由政治局最小范围内的“四人团伙”所制造:贝利亚、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当斯大林遭打击,一病不起时,他们全体意见一致:无须急着去抢救。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贝利亚对别墅工作人员说:“斯大林正睡着呢!”
    --斯大林时期的历史学家很少拥有形形色色事件的文献资料。历史学家就像医生按各种症状诊断病情一样,任凭有关事件特征、反响的资料再多也无济于事,需要的是有关的直接材料数据。
    --我们分析一下政治局开始于1951年的行动,可见他们完全是团结一致地反斯大林;再来看一下战后时期的大清洗,便会发现,斯大林在战后已经丧失了30年代所拥有的权力。斯大林使大清洗兑现,这是政治局所有成员都感兴趣的事(最后的例子是列宁格勒事件,当时马林科夫和贝利亚都渴望能消灭“列宁格勒小集团”),而至于像对待犹太反法西斯委员会这类事件,从当时看,贝利亚持反对意见。
    --1953年4月2日,有关追究错杀米霍埃尔斯人员刑事责任的报告已送交政治局,当时他也没赞成。
    --完全正确。马林科夫投的赞成票。请注意,这些事件拖延了多少时间!战前,斯大林能在3天内处死不适合他的人,而在处理诸如犹太反法西斯委员会等事件时,拖延了好几年,才把他们处决。国家机器职能的发挥,已不如30年代。
    --我们来回忆一下库利克和戈尔多夫将军案件:他们因为进行过反苏谈话而被捕,未遭立即枪决,而是过了几年之后;又如在1946年的军事委员会成员中,当其他元帅都起来为朱可夫元帅鸣不平时,斯大林当即让步。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最高管理层团结性的不断上升,已是明摆着的事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