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心理与心态(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复旦学报:社科版》 周兵 参加讨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重要的心理史学论著先后问世(注:其中包括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的《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 讨 论》(Eros and Civilization: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Freud)(1955年),诺曼·科 恩(Norman Cohn)的《对千年盛世的追求:中世纪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的革命乌托邦主义及 其对现代极权主义运动的影响》(The Pursuit of the Millennium:Revolutionary Messian ism in Medieval and Reformation Europe and Its Bearings on Modern Totalitarian M ovement)(1957年),埃里克·埃里克森的《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学与历史学的研究》(You n g Man Luther: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1958年),诺曼·布朗(Norman O . Brown)的《生与死:历史中的精神分析含义》(Life Against Death:The Psychoanalytical Meaning of History)(1959年),斯坦利·埃尔金斯(Stanley M.Elkins)的《黑奴制:美国 制 度与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问题》(Slavery:A Problem in American Institutional and Intel lectual Life)(1959年)等。),构成了心理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主要的理论和方法 来进行历史学的研究,正如确立美国心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埃里克森所作的界定, “心理史学就是用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
       心理史学在美国确立更具标志性的事件,是1957年新当选的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威廉·兰格 在美国历史协会年会上发表的一篇“主席致辞”--《下一个任务》(“The Next Assignme nt”)。兰格指出,五十年来,历史研究的范围已越出传统的政治军事史而得到了很大的扩充 ,这表现为对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科学史等领域的研究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他认为 ,当前历史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广度发展,而应向纵深开拓。因此他号召历史学家采用新观念 、新观点和新技术开阔新的视野,开辟最新的历史研究领域,他所谓的这种“最新的历史学 ”就是采用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新的分析,而这就是历史学家将 要承担的“下一个任务”。他还建议史学界效仿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做法,选派 年轻的历史学家去接受精神分析的训练,应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
        正是由于兰格的号召,以及同期一系列心理史学论著的问世,标志了心理史学在美国的崛 起和确立,它在史学界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心理史学成为历史学家积极开拓实践的一个 新的领域。 
    
        正当心理史学在美国开始萌动崛起之时,在大洋另一边,法国的历史学家在完全独立的情 况下也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关注。1938年,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大师吕西安·费弗尔率先 开始探索历史与心理学结合的问题,自此以后,一种独特的心理历史学模式--“心态史学 ”(history of mentalities)开始在法国年鉴学派的倡导下逐渐兴起。
        在法语中,“心态”一词是个非常宽泛而模糊的概念,然而正如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 雅克·勒高夫所指出的那样,“心态史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其模糊性:可用之于研究别人 置之不顾的资料,即史学研究分析中由于难以阐明其含义而置之不顾的资料。”他在《新史 学》一文中写道:
       “心态”这一广泛、含糊而又常常令人忧虑的名词,正如其他许多具有广泛含义的词一样 ,对近年来的史学领域的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经济史领域起着一种理想的平衡 作用,从而给整个史学带来了新鲜空气。[3-p31]
        20世纪60年代末起,以雅克·勒高夫为首的新一代年鉴派历史学家打出“新史学”的旗号 ,恢复了年鉴学派创始人注重精神状态史研究的传统,将研究重心逐步由社会-经济史为主 转向以研究人们的心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史。心态史学的研究日趋活跃,不仅出现了 以勒高夫、阿里埃斯、伏维尔等一大批出色的心态史学家,而且几乎与同期在美国出现的情况一样,许多重要杂志(包括最保守的期刊)的专栏、硕士和博士论文的选题都向心态史学方向倾斜和转移。在70年代,曾经一度风靡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的主题锐减,研究者纷纷涌向 原先少有人问津的一些主题--儿童、家庭、死亡、性、犯罪、社交、年龄阶层、噪音、群 众狂热等等,心态史甚至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富有特征的现象”。历史研究领域由经济向 心态这一更为深层结构的转移过程,被伏维尔等称为“从地窖到顶楼”,它意味着对过去历 史整体架构的把握,历史的认识也更为全面真实。     那么,在年鉴派历史学家的词典中,所谓的“心态史”究竟是什么呢?勒高夫认为,“心态 史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心态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为,心态史 所揭示的是他们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这内容是恺撒及其古罗马军团中最低一等的成员所共 有的,是圣路易及其土地上的农民所共有的,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及其手下的水手所共有 的。”[3-p270]在乔治·杜比看来,心态史是价值观念的历史;芒德鲁则说,心态史是人对 世界的各种看法的历史,包括了心智和情感两个领域:米歇尔·伏维尔则认为,心态史触及 的是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如习俗、梦幻、言语、时尚等等。
        如果对法国心态史学的主要著作稍加留意,可以发现,“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历史上社会群 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观念和意识,譬如魔鬼的观念、时间的观念、金钱的观念、对性的 态度、对死亡的态度。”因此,有学者对其作出了这样的定义:
        心态史是一门研究历史上人们,特别是其中的某一群体或集团的心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 趋势的史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这种心态结构的各种表现,即历史上社会群体在社会 生活中所共有的观念和意识,以及这种观念和意识与当时现实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4-p14 0]
        70年代以后,注重心态的研究日渐成为法国史学的主流趋势,想象史学、家庭史、儿童史 、死亡史、性行为史、饮食史、服饰史、历史人类学等等,尽管名目繁多,但在研究方法上 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注重心态的历史分析。许多早年以研究社会经济史闻名的历史 学家,也受到这种潮流的影响,在某种“心态”的作用下,不自觉地改弦更张加入到了心态 史学家的行列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