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明显的例子是一度声称要固守“地窖”、坚持经济史研究的历史学家勒华拉杜里。1957 年,勒华拉杜里出版了一本非常畅销的史学专著《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 山村》(Montailloue,Village Occitan de 1294 à 1324),在书中他利用14世纪宗教裁判 所 的审讯记录和其他档案,重新勾勒和描绘了中世纪后期法国西南部一个叫作蒙塔尤的小山村 在几十年里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思想状态。在研究方法上,勒华拉杜里综合运用了社会 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以及心态史等多种研究手段,但该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用心态史 的方法将蒙塔尤村民内心中对现实的种种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包括了对性、婚姻爱情、家 庭、儿童、死亡、时间和空间、自然和命运、巫术、宗教、犯罪等的态度和观念。正如作者 在 转入这方面分析之前所声明的: 我们下面的考察将改变方向,它将更注重层次,更加细致,涉及个人会少一些。我们将不 再从住家和窝棚等领域作面上的考察,而准备向深层探索。在最底层,我们将努力探讨一个 充斥日常生活的颇有讲究的各种举止。此外,爱情生活、性生活、夫妻生活、家庭生活和人 口问题也将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最后,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有关村落、农民和民众的文化与社 交的丰富资料。这里的“文化”当然是指人类学家所说的总体含义的文化。[5-p194] 伏维尔高度评价了勒华拉杜里在《蒙塔尤》一书中的突破和创新,指出:“今天他对蒙塔 尤地区的研究已生动地表明他把握了整幢建筑:从地窖到顶楼,即从土地结构到乡村集体心 态中最为复杂的种种形式。”[3-p136]这一评价同样也适用于心态史学本身,它说明了心态 史学发展的历程和前进的方向。 三 “psycho-”和“metal”两个词细微的词义差别,表明心理史学与心态史学之间存在的差 异,尽管我们可以将两者笼统地归诸于心理史学(或心理历史学)的称谓之下,但它们在学科 范畴、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传播地域等方面都并不相同。 首先,从两者的理论来源看,心理史学的理论基石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而心 态史学则植根于法国史学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传统,在理论上偏重于集体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 。 其次,两者的研究对象和范畴也不同。由于精神分析学主要是一种个性心理学,因此传统 的心理史学研究主要以心理传记为主,往往偏重于一些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和作用的 精英人物。尽管最近的研究已逐渐地在群体史方面有所突破,但其理论依然根深蒂固地建立 在 弗洛伊德个人心理学的基础上,因而受到了许多学者激烈地批评: 直到目前为止,美国心理历史学家仍然紧紧抓住弗洛伊德的自我发生理论和个性形成的理 论,并运用它来解释所有共同的现象。除了那些冲突和勉强的协调外,这种理论排斥了个人 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文化的特点及文化的特殊问题都无关紧要。事实上,由于常态行为指的 是“符合社会规范”,所以精神分析学说提倡常态行为应该适应任何类型的社会制度。除了 撰写心理传记和接受伟大理论的新观点(说明个别伟大人物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外,心理 历史学家已没有什么别的可选择的余地了。[6-p41] 而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在一开始就将眼光从个体转向集体,用“集体无意识”来取代或压 倒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人的无意识。 第三,两者传播的地区范围不一样,这是一个最明显也是较为模糊的特点。心理史学与心 态史学的两个最主要的阵地分别是美国和法国,两者基本是在相对独立的范围内各自发展起来的,成为现当代西方史坛一种特有的史学景观。因此,美国历史学家伊格尔斯在对心理历 史学派的分析中指出: 实际上,弗洛伊德的方法和概念对欧洲心态史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心理历史学几乎只是美 国的特有现象,直至今日,它与现代心态史的趋势背道而驰,集中注意出类拔萃的个人而没 能建立这些个人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7-p205~206] 然而,无论是心理还是心态的研究,都将历史的观察深入到无法直接探知的精神和心理层 面,解释人们的动机、情感,及其细微的变化。无论是在美国抑或是法国,心理(态)史学的 崛起打开了通向历史深层的心灵之窗,为历史学开启了别开生面的新领域,在这一点上,两 者是共通的。 在另一方面,心理史学与心态史学两种流派又都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和方法缺陷。有的批评 者甚至将心理史学批驳得近乎一无是处: 从最初力图创造心理史学著作开始直到当今,那些自诩为心理史学家的人的著作中都一致 具有这些特征:对事实的傲慢态度;对逻辑的恣意扭曲;对理论效力的不负责任以及在文化 差异性上的近视和犯有时代错误。 …… 总而言之,心理史学无视历史。这是它最根本的错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