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甲午战争与灾荒(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李文海 参加讨论

灾荒甚至使得清军无法在一些战略要地屯驻立足。吴大澂部的一位名叫王同愈的翼长,在所写《栩缘日记》中记载,1895年2月26日,他的部队在前往田庄台途中所见景象:“隔年歉收,一路荒象极重”。另一名叫江虹升的营官,曾亲口对办理前敌营务的晏海澄说:“宁远州饥馑情形与锦州无以异,最苦者约一百余村,男妇一万数千人,嗷嗷待哺”(21)。而据袁世凯3月19日给李鸿藻的报告,宋庆军因兵败退至离田庄台不远的双台子,吴大澂先宋败退至此,原本想在这里“收拾余烬”,后来宋、吴会商,“以双台一带泥水过大,不便久驻,且地洼荒苦,各军无可容扎”,不得已只好退到石山,只是派遣小股队伍分驻双台、杜家台等处(22)。战争期间,为了加强对京畿的保卫,曾命令调陈凤楼马队驻扎滦州。但一直到1895年4月中旬,刘坤一在奏折中仍然说:“陈凤楼马队因滦州饥荒,无从购买草料,尚未移扎。”(23)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关外。为了加强东北所谓“根本重地”的军事力量,原曾计划调拨察哈尔马匹,充作各军之战马。但一直到1895年2月中旬,此事始终未能实现。据吉林将军长顺等的奏报,也是因为“关外歉收,草料皆无”,即使勉强调往,也“必致疲乏无用”,所以请求“不如待有水草时再行拨解”。可是等到水草丰茂之时,战事已经结束了。
    在统治阶级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难以抛却不顾的阴影,影响着他们全力依靠人民群众去进行战争。这个阴影就是因灾荒带来的社会动荡。下面两条材料颇有一点代表性:一条是西陵将军文瑞的奏折,强调“陵寝重地守护攸关,且邻近州县连年歉收,粮价昂贵,人情异常窘迫。当此外患未平,诚恐宵小乘隙滋萌,所关匪细,自应预筹设防,以期有备无患”(24)。另一是田海筹上刘坤一书,里边提到“淮南、皖北伏莽甚多,更须招募劲旅,居中策应,庶饥馑之年,盐枭之变,会匪之乱,水旱之灾,有备均可无患矣”(25)。那么怎么来预先防范呢?办法还是老的一套,兴办团练。据说,这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既可以把民众组织起来,配合军队对付日本侵略军,又可以安定社会秩序,对付因灾而起的某些“不逞之徒”。可是,在灾荒严重的情况下,办团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朝廷根据天津县绅士王守善等的禀请,令李鸿章“募练团勇”时,李鸿章复奏说:“惟现值灾祲之后,物力凋敝,劝办甚难”。当朝廷要求山东巡抚李秉衡“筹防募勇”时,李秉衡的回答也是“东省连年水患,工赈频仍,用度日增,征收日减”,“经费支解纷繁,已形竭蹶”。朝廷要求滦州、乐亭举办民团,“以辅兵力之不逮”。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办后,负责此事的兵部侍郎王文锦报告说:乐亭已办起联庄会,但“滦州地方灾歉较重,民情瘠苦,联庄会虽易兴办,恐不能如乐亭之踊跃”。就是已经办起联庄会的乐亭,“连年灾歉,造成民力拮据,将来能否持久”,也殊无把握。于是,同一个原因引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结果:由于灾荒,导致社会不稳定,因而需要组织团练;又是因为灾荒,造成民力拮据,团练很难组织起来。因此就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怪圈。在当时,有一些人援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经验,大谈兴办团练对甲午战争的重大作用。其实,不论是客观形势,还是交战对象,甲午战争与太平天国时期都有很大的不同,团练能否兴办,未必见得有多大的关键意义。但无论如何,我们再一次从这里感觉到了灾荒对战争进程的某种关联和影响。
    颇具象征意味的是,一场突发的自然灾害,在这次战争的尾声中被拉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筹码。原来,李鸿章父子在日本政府的胁迫下签订了《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后,消息传开,国内舆论哗然,群情激愤,朝野人士纷纷上书递呈,要求朝廷拒绝批准这个在丧权辱国的程度上前所未有的不平等条约。它的高潮就是康有为领导的著名的“公车上书”。面对如此强烈的社会舆论,尽管清政府卖国求和的方针已定,但也不得不有所顾忌,在1895年4月25日的上谕中,装模作样地就是否批准条约问题征询刘坤一、王文韶的意见。上谕先是说“让地两处,赔款二万万两,皆万难允行之事”;接着说“连日廷臣章奏甚多,皆以和约为必不可准,持论颇正”;但语气一转,又称“如果悔约,即将决裂,苟战不可恃,其患立见,更将不可收拾”;最后则要求刘坤一、王文韶“体察现在大局所系及各路军情,战事究竟是否可靠,各抒所见,据实直陈,不得以游移两可之词敷衍塞责”(26)。谁都看得清楚,这个谕旨本身就充满了“游移两可之词”,却要刘坤一、王文韶“据实直陈”,不得“敷衍塞责”,岂不可笑?久居官场的刘、王二位,自然不会那么天真,据《东方兵事纪略》说,“文韶等奏颇依违”,就是说,还是发表了一通“游移两可之词”复奏了事。
    正在这个时候,4月28日,天津塘沽口外发生了一次大的海啸,“竟日夜风狂雨暴,海水漫溢,冲溃宏字定武等十营,铁路不通,电线四路俱断”(27)。王文韶等在奏折中把这件事也一起报了上去。清朝最高统治者立即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用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机会。据刘侃《北征纪略》记载:“灾变闻,和议益决。”不知是有意制造的舆论还是无意的相互呼应,京津一带立即传开了所谓“海啸是天和”的说法,说是“天意若此,宜亟批换和约”。当时还只是步军统领的荣禄在致奎俊的电报中也说:“念三战和原未定,因初七(按:应为初四)海啸,将津沽一带防军淹没多处,子药均失。莫非天意?势不得不和。”(28)封建统治者终于找到了一个藉口,可以用来对付反对批准和约的社会舆论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清廷于5月3日在和约上盖上国玺,批准了《马关条约》。
    5月17日,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全国臣民明发朱谕,解释朝廷批准和约的“万不获已之苦衷”,其中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加以天心示警,海啸成灾,沿海防营,多被冲没,战守更难措手。是用宵旰旁皇,临朝痛哭,将一和一战两害兼权,而后幡然定计。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共谅者也。”(29)
    战争善后与赈灾
    甲午战争的帷幕一旦正式降下,原先暂时被推到次要地位的灾荒问题,又一下子突出起来。
    1895年6月16日,仍然署理直隶总督的王文韶向四川、两广、两湖、闽浙、云贵、两江、陕甘、东河、漕运各总督,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安徵、江苏、山东、山西、陕西、新疆、贵州、河南各巡抚,发出了一封请求支援赈济“畿辅灾黎”的电报,其中说:“天津连年大水,积因以深。近畿一带去年被灾尤重。今春大雪,耕种失时。关外兵荒,粮路断绝。加以四月初三、四等日,狂风暴雨,三昼夜不息,海如腾啸,河堤潮涨,纵横千里,荡为泽国。麦芽既失,耕作并废。百万嗷鸿呼号望赈,青黄不接,时日方长。幸蒙恩赏东漕十万石,暂资抚恤,而地广灾重,赈急工繁。又以辽、锦接壤,兵后凶灾,谊当兼顾,非亟筹巨款,万难支持。”(30)一个地方行政长官,向全国各个省区吁请帮助赈灾,这在以往的灾荒史上还很少见到,几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