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甲午战争与灾荒(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李文海 参加讨论

王文韶的电文中用了“兵后凶灾”四个字,我以为是颇为贴切的。在那些惨遭战火摧残的地区,本来应该对那里的老百性优加抚恤,以固结民心,培育元气。不料1895年仍然是灾祲不已,使得那里的群众难圆重建家园之梦。
    奉天锦州府、新民厅各属,继上年“秋雨为灾,田禾尽被淹没,颗粒无收,道殣相望”之后,这一年春天又“连绵大雪,民困饥寒,伤亡相继”。据估计,其惨苦情形,同光绪初年“丁戊奇荒”中的山西省相似(按:当时山西某些重灾区的人口死亡率达60%至95%)。夏间,锦县、广宁、承德、新民、金州、海城、辽阳、岫岩、盖州、熊岳、盖平、复州、宁远等13州县又一次遭水灾侵袭。由于连年被水,瘟疫开始盛行,“省城患时疫者亦多”(31)。
    山东的水灾,较上年更重。1895年夏,黄河在山东境内多次决口。这年11月8日,李秉衡奏称:“东省今岁黄水漫决,上游东平一州全境罹灾,寿张、东阿、郓城、阳谷等亦被淹甚广,下游则青城、齐东最重,高苑、博兴、乐安、利津等县皆黄水所经,小民荡析离居,情殊可悯。此外,运、卫两河漫溢及黄水波及者尚有十数县之多。”(32)从决口冲出的黄河浊浪,“汪洋浩瀚,茫无津涯,田庐坟墓尽皆淹没,甚有挟棺而走骸骨无存者。民不得已,尽搬向河堤,搭盖席棚,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数十万生灵嗷嗷待哺。加以风寒水冷,号哭之声闻数十里。”(33)这一年,山东全省受灾地区达87州县并4卫、2场。
    顺直地区因上年大水的影响,春荒极为严重。御史洪良品在4月16日上奏:“自光绪十六年起,淫雨成灾,连年水患,畿南一带,百姓困苦,拆房毁柱,权作薪售,以为生计。”“去年积水太久,冬冻未消,麦不能种。水民坐食数月,籽种牲畜食卖一空。现在遍野荒地,无力市牛布种,耕收望绝。”(34)其实,从1883年永定河漫口造成大面积洪潦灾害起,水灾在这一地区就没有中断过。因此,这里饥民之多,灾情之重,就显得特别突出。《申报》3月24日报导:“客有于役火车者为言,不独津郡饥荒,即附车各村落,一过糖坊(按:应为唐坊),上至胥各庄、唐山、林西、洼里,每一停车,饥民男女,鹄面鸠形,随客乞钱,如蝟之集。……连日大雨,饥继以寒,……饿死冻死仍复不知几何,十余龄幼女,不过售十数元,骨肉分离,为婢为妾,在所不恤。”唐山一地,春间聚集饥民数万口,以后愈聚愈多,至春末,依靠粥厂施食为生的灾民达到十余万人之众。入夏后,顺直地区又连降暴雨,兼杂冰雹,旧灾未除,新灾又降,全年被水、被潮、被雹地方达57州县。“京外灾黎”,纷纷涌入京城,“扶老负幼,来京觅食,其鹄面鸠形,贸贸溃乱之状,实属目不忍睹”。这些灾民在京城这个所谓的“首善之区”,也并没有一条现成的生路。“所领之粥不足供一饱,伏施之钱米亦无。”“不得已,馁卧路隅,待死沟壑者有之;沿门行乞,随车拜跪者有之。……以致城垣之下,衢路之旁,男女老稚枕藉露处,所在皆有。饥不得食,疲不得眠,风日昼烁,雾露夜犯,道殣相望。”(35)恶劣的生存条件,导致“疫疠流行”,据不完全统计,因染瘟疫而“路毙”者每月不下3000余人。看了这些情况,本节开头王文韶那样焦急地向全国各省请求帮助赈灾的举措,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甲午战争结束前后,赈灾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成了一个尖锐的政治问题。我们曾经指出,在甲午战争时期,主要的灾区同战区基本是重合或极为邻近的。这些地方,正如有的奏折指出的,“师旅之后继以饥馑,民气倍极凋残”。因此,对这些地方的老百性及时地给予赈济,不仅是战事结束后善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固结民心、医治战争创伤的重要方法。李秉衡在给盛宣怀的电报中就谈到了这一点:“金、复等处俟倭退后诚宜优加怃恤,以固民心。”(36)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起来的,还有下面这个情况:日本侵略军在依然由他们占领的海城等地,“宽为放赈”,“意图要结民心”。这样,赈灾就又带有了与日本侵略者争夺群众的政治斗争的内容。
    应该说,有些人对这个问题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作了实际努力的。例如,地方督抚中的李秉衡,就在战争一结束,立即对山东“被兵各州县”“发款赈恤”,并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数次向奉天、直隶接济赈款。长年从事义赈的社会名流严作霖,战事一结束,就“集巨款拯大灾”,亲自到锦州一带主持放赈工作。但是,就总体来说,清朝政府对灾区和战区的赈恤,如当时人所说的,只是“杯水车薪”,而且“缓不济急”。这也并不奇怪。清政府面对着入不敷出、库储如洗的财政状况,满脑子考虑着如何去偿付两亿多两银子的巨额赔款,哪里还会去认真顾及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千百万普通老百姓呢?
    甲午战争结束前后,社会舆论对李鸿章纷纷诘难,要求追究李鸿章指挥战争和主持和谈的责任。在一片抨击声中,人们联系到顺直地区连年大水,自然也就涉及李鸿章久任直隶总督期间在防灾治河中的种种失误。编修李桂林等的一个呈文中这样说:“其河渠则不循水性,横筑堤防,御北则移诸南邻,捍西则移诸东境,水失故道,纵横肆溃。大名道吴廷斌本无治水之能,以趋承李鸿章大受委任,又复引其私人潘陶钧等包揽利权,侵吞巨款。任河自决,领帑银以冒利;俟水自涸,筑浮土以冒功。向来直省苦旱为祲,近则无岁而无水患。”(37)
    究竟李鸿章对顺直水患频仍应负多大责任,是个需要另作专门研究的问题。但不论如何,人们在批评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责任时,同时也联系到他在灾荒问题上的错失,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灾荒与甲午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