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二战时期英国对戴高乐政策的演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 张世均 参加讨论


    1994年6月,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后,随着英、 美盟军进入法国本土作战,由什么人和政府来管理解放后的法国的问题就十分突出了,盟国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早在1944年3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指示中规定:盟军最高司令长官拥有最高权力,他可以“最终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在法国建立民政机构”、“不应承认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或任何组织机构为法国政府”,即使“在临时的基础上也不允许。”[18](P62-63)美国政府甚至还考虑对法国领土实行军事占领,建立“军政府”,管理法国的行政、司法和财政大权。1944年5月, 罗斯福总统对斯退丁纽斯说:“我唯一感兴趣的是,不要任命戴高乐和民族委员会为法国政府。”[12](P654)可见,在法国获得解放后的政权问题上,美国政府早有自己的安排和打算,执行的是排除戴高乐和“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政策。
    戴高乐认为在法国获得解放以后,盟国应当承认“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为法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要防止解放后的法国“发生纠葛以致内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要以他本人为首的民族委员会随着德国人的撤退,立即接管政府。”[19](P411)可见,在法国解放后的政权问题上,戴高乐的主张和美国政府的企图大相径庭,其矛盾根本无法调和。
    英国政府对于解放后的法国政权的归属问题存在着内部分歧。丘吉尔首相既不赞成罗斯福总统的主张,也不同意戴高乐的要求,显得犹豫不决。而英国政府内以安东尼·艾登为首的外交部即坚持认为:法国解放后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这个政权只能由戴高乐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领导。哈罗德·麦克米伦早在1943年10月就写信给艾登:“无疑,事实上成为法国临时政府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尽早接管(法国政权),才是正确的办法。”[19](P410)艾登外长也严肃的指出:“总统(指罗斯福)一向讨厌戴高乐,这种毫无道理、缺乏风度的做法使他陷入盲目。如果我们在这件事上跟着他走,那就太蠢了。”[20](P779)在法国解放后的政权问题上,由于英国政府对戴高乐的积极支持和推动,加上戴高乐的努力争取和斗争,戴高乐终于赢得了胜利。美国政府最终还是承认了由戴高乐领导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为法国临时政府,戴高乐就任第一届临时政府首脑。
    英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为法国恢复世界大国地位,为法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权利作出过不少的努力。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英、美、苏3大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3国决定在打败纳粹德国以后,对德国领土实行分区占领。在讨论过程中,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希望让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占领和管制。丘吉尔首相的建议遭到了苏联斯大林的坚决反对。但由于丘吉尔首相和艾登外长极力为英国的建议辩护,最终同美国、苏联达成了协议:分给法国一个德国地区,由法国军队占领,同时还邀请法国政府参加对德国管制委员会。[14](P726)英国政府还竭力把法国拉入大国的席位,使法国成为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法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成为了同中、英、美、苏4 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法国的国际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特别是欧洲的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英国政府此时已在考虑战后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如何使英国在战后获得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了。因此,英国政府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实行积极支持戴高乐的政策,目的就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塑欧洲大陆的均势,利用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的戴高乐同势力已达东欧的苏联抗衡,同时牵制在西欧影响日深的美国势力,即利用戴高乐来反苏制美,重新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使英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主人”,便于战后继续控制欧洲事务。战后在欧洲大陆上崛起一个强大的法国,防止德国势力东山再起,对于英国的安全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不顾苏联和美国的强烈反对,积极支持戴高乐及其领导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积极为法国制造世界大国地位而努力,其实质就是为大英帝国在战后获取更多的利益服务。
    总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对戴高乐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的政策,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经历了一个由支持到限制,再走向合作的演变过程。其目的就是如何使大英帝国在战争中和战后尽量减少损失,获取更多的利益,实质就是随时为大英帝国的利益服务。
    收稿日期:2000-08-02
    【参考文献】
    [1]刘祚昌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周剑卿。传奇人物戴高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5.
    [3]张世均。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欧洲外交政策的历史教训[J].康定师专学报,1999(2):74.
    [4]布赖恩·克罗泽。戴高乐传: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弗朗索瓦·凯尔索迪。巨人之情--戴高乐和丘吉尔[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6]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1卷[ 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7]张世均。“二战”中英国的“弩炮行动”[J].历史教学,1995(6):35.
    [8]卡特鲁G.在地中海战役中[M].巴黎:于利亚尔出版社,1949.
    [9]让·拉克都尔。戴高乐全传[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10]张世均。论非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J]. 黔东南师专学报,1997(1):4.
    [11]宋永成。民族自决权与戴高乐政权的合法性[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4):14.
    [12]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2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14]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2分册[Z].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15]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Z].伦敦:卡塞尔出版社,1948年。
    [16]戴维·欧文。盟军高级司令部内幕--将军们之间的战争[Z].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7]朱庭光: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8]沃伦·金帕尔。罗斯福与丘吉尔通讯全集:第3卷[Z].美国:普林斯顿出版社,1984.
    [19]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第2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0]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中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