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隔都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反犹主义的历史产物。它不仅在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人为地 竖起一道壁垒,限制了犹太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交往,使得犹太人在政治、社会以 及精神领域被排除在欧洲社会的主流之外,而且造成了全社会对犹太人的歧视和迫害, 带给了犹太人持久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长达几个世纪的与世隔绝的隔都生活,给犹太 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闭关自守的文化氛围,使犹太人失去了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机 会,“因而无从获得思想上的激励和催化剂”[3](p.19)。隔都的高墙在把犹太人与外 界隔离开来的同时,也使基督徒失去了了解犹太人的机会,这样就使得对犹太人的敌意 和偏见肆意蔓延。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样,罗马天主教会推行犹太隔都制 ,试图以此达到迫害犹太人的目的。然而,隔都的出现却强化了犹太人的民族意识,隔 都内的犹太人“不仅实现了自治,而且基本上按照犹太人的传统方式和法律生活。《塔 木德》在管理隔都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犹太教律法和伦理准则在这里得到了最完 美的遵守”[5](p.251)。隔都的这一功用却是隔都的炮制者所没有想到的。 首先,它有助于犹太人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对于犹太人而言,犹太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传统,还是一种生 活方式,它在保持犹太人本身固有的犹太性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犹太民族 是“伴随着犹太教的诞生而走入历史的”[5](p.11)。在数千年发展的历史中,犹太教 “不仅成为绝大多数犹太人信奉的宗教,是他们人生的精神寄托和追求,还深深地渗透 于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是人们无法回避的一种社会存在”[11](p.3 -4)。历史上,凡是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就会有犹太会堂,它是社区的活动中心,是 犹太人的精神之家,更是犹太人存在的一种标志。在隔都中,犹太会堂是中心。正是它 将犹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按传统犹太教规定,只要有十个年满13岁的男子就可以自 行组成一个会众,进行集体祈祷。除举行宗教仪式外,犹太会堂还是成年人学习和讨论 律法、孩子们学习宗教知识和希伯来语、社区的领袖们聚会商讨重大问题的地方。每逢 节日,整个社区的人们都聚集到这里来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隔 都里,犹太会堂还是社区的慈善机构,捐助、施舍都由这里来发放。犹太教经典注重慈 善,按《托拉》规定,犹太人要拿出他们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对于没有祖国 、寄人篱下的犹太人来说,慈善和互助不仅是宗教责任,更是民族生存的需要。在中世 纪的欧洲,当一个地方的犹太人遭到迫害,被逐到异国他乡后,往往能得到当地犹太社 团不遗余力的帮助。犹太人的共济互助思想对犹太民族在困境中的生存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在犹太教中,宗教与律法是不可分的。除了坚定犹太人对独一无二的上帝雅赫维的信 仰外,《妥拉》中列出的613条诫律以及口传律法中规定的一系列法规涵盖了犹太人生 活中的所有方面。这些诫律、法规在确保犹太民族在行动上表现他们-神信仰的同时, 还使得犹太人在生活中保持犹太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犹太人一直散居 他乡,犹太教律法就成为连结民族的强有力的纽带,在隔都的犹太人生活中发挥着在现 代之前其他民族中前所未见的作用。 其次,隔都生活虽隔绝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却客观上强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 尽管隔都是一种歧视性的做法,但也因而为犹太人提供了一种文化与团结的保护条件 。隔都内的犹太人极其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当时犹太人常常说:“隔都里的孩子可能没 有食物,但他们绝不会没有教育。”[12](p.61)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教育有着非凡的价 值,其原因之一是出于对学问的热爱,更深一层的则是意识到群体的生存依赖于知识的 传播。犹太经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世界只是因为学童的呼吸而存在”,“即使是为了 重建圣殿,也不应中断了对孩子的教育”[13](p.196)。在隔都里,犹太圣堂不仅是礼 拜之地(Bel Tefilah),也是一处学习场所(Bet h-Midrash),即犹太学园,它主要是 成人教育的中心。此外,还有私人教师开设的初级学校,它们受社区不同程度的管理和 监督,还有由社区建立并维持的高级塔木德学校(Yeshivoth)。正是由于犹太人对精神 追求和教育的重视,才使得犹太民族的宗教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而且使得犹太民族具有 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 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流亡中如此顽强地维护自己民族和宗教的特性,从中 汲取力量并重新站起来。散居异乡仍能忠于自己民族的非凡力量是犹太民族所独具的。 实际上,隔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犹太人免受外界侵扰和避免同化的一种保护措施,它虽 将犹太人隔离于欧洲社会的主流之外,却客观上维护了犹太种族的纯洁与独立,形成了 一种体现于若干世纪中的民族心理定势,并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这种传统在劫难中 不断地调整适应,使得犹太民族在历史上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路易斯·H·菲尔德曼。古代世界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M].(Louis H.Feldman,Jew a nd Gentile in the Ancient World)。纽约:普林斯顿出版社,1993. [2]约翰·伽格。反犹主义的起源[M](John G.Gager,The Origins of Anti-Semitism) .纽约,1985. [3]大卫·鲁达夫斯基。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4]阿巴·埃班。犹太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徐新。反犹主义解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6]徐新,凌继尧。犹太百科全书[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Yehuda Bauer.A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M].New York:FRANKLIN WATTS,1982. [8]H·H·Graetz,.History of the Jews[M].Philadelphia:The Jewish PublicationSociety of America,1898. [9]杨曼苏。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10]塞西尔·罗斯。简明犹太民族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1]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黄陵渝。犹太教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13]肖宪。犹太人:谜一般的民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亚伯拉罕·柯恩。大众塔木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