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成为影响美国对越南政策的 分水岭。杜鲁门政府支持保大政权(注:1949年6月,为孤立越盟和欺骗世界舆论,法国 炮制了“越南国”,以日军占领时期当过傀儡皇帝、当时流亡香港的前阮朝皇帝保大为 “政府首脑”。越南南北方正式分裂。)并向法国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以对付共产党 领导的越盟。 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乱了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美国政府得出了东南亚对美国国家安 全至关重要的结论。国家安全委员会48/1号文件指出:共产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对美 国来说是“严重的政治溃败”,并预测“如果共产主义势力席卷东南亚”,美国“将遭 受更大的政治上的失败,并殃及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中东及到那时暴露无遗的澳大利 亚”[7](p.82)。美国政府认为,如果东南亚落入共产党之手,两极世界的战略力量对 比就会发生变化,苏维埃集团的力量就会得到极大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已引起欧洲 不安,美国担心,如果共产党在东南亚再度取得胜利,西欧各国或许被迫与苏联议和。 美国政府还认为,东南亚的丧失会给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从日 本到菲律宾的太平洋近海岛屿防护链会受到威胁,澳大利亚、中东、美国和印度之间的 海空航线会被切断,从而严重阻碍战时的军事行动[3](p.13)。1950年2月27日国家安全 委员会第64号文件指出:“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以防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进一步 扩张,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东南亚的关键地区印度支那正面临着直接的威 胁,一旦印度支那被共产党政权所控制,其相邻国家泰国和缅甸就会落入共产党之手, 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将处于极大危险之中。”[7](p.76)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不愿同印度支那的法国殖民主义牵连在一起的 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政府内部强调欧洲第一与强调反对殖民主义这两种不同政策得到 协调:美国既要在欧洲支持盟国抵抗苏联威胁,又要在东南亚支持法国遏制共产主义“ 扩张”。因此,印度支那便成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原子弹的试验成功使美国感到共产主义的“威胁”在日益增大 。1950年4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指出:“克里姆林宫统治区域的扩大,提高了 美国不能以强有力的联盟、以更大的力量有效地抵抗克里姆林宫的可能性。”面对两大 敌对阵营实力的消长,杜鲁门政府认为美国面临全球战争的危险,因此必须立即提高军 事实力,增强欧洲防务,加强对远东的遏制。特别是,美国政府认为,在印度支那问题 上支持法国对维护西欧安全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换取法国同意重新武装西德并为“ 欧洲防务集团”提供军队[3](p.12)。于是,美国的越南政策成为美国的欧洲政策的“ 抵押品”。 从1949年开始,苏联和中国向越盟提供武器[12](p.14),中国还向越南派遣顾问。195 0年1月18日和31日,苏联和中国先后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为越南唯一合法政府。这一切 使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认为,胡志明“作为印度支那独立的主要敌人的真正立场” 得到了证明,而且是斯大林在东南亚“加快革命步伐”的象征[8](1950,vol.6,pp.710 ~711)。美国政府加深了对胡志明的敌意。艾奇逊认为:“与其由共产党统治印度支那 ,不如承认保大政权。美国的帮助虽然不能保证保大的胜利,但缺少美国的支持却的确 会使其失败。”[8](1950,vol.6,p.692)于是,1950年2月7日美国正式承认保大政权, 5月1日杜鲁门签署文件,给予保大政权1,0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1951年9月7日,美国 与保大政权达成协议,美国向南越提供直接受援助,同时着手在西贡建筑使馆。1952年 7月,杜鲁门把美国驻越使节升为大使级,俨然把越南南方作为主权国家[13](p.30)。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加强了美国的冷战意识,坚定了美国政府“保卫”印度 支那的决心。6月27日杜鲁门宣布:“加速以军事援助供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及其成员 国部队,并派遣军事使团以便与这些部队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13](pp.35~36)为 防止中国军队卷入越南战争以及法国内部日益增长的失败主义情绪会导致其从印度支那 撤退,杜鲁门政府认为,必须增加对法国的支持。因此,对印度支那的军事援助仅次于 对朝鲜战争的物资配给,获得了第二位的优先权[7](p.83)。1950年6月29日,美国在越 南进行了第一次直接的军事援助,八架军用运输机飞往越南,向被围法军空投武器[12] (p.14)。7月26日杜鲁门总统签署文件,决定给予法国1,50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用于印 度支那战争。1950年9月,美国正式向越南派驻35人的“军事援助顾问团”(注:这个顾 问团人数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在肯尼迪政府时期成为美国侵越的准战区司令部。 ),帮助法军训练越南军队,充当战略顾问[3](p.20)。这是美国插入越南的一个楔子, 为其以后全面卷入准备了条件。12月23日,美国与法国及所谓法兰西联邦成员国--越 南、老挝和柬埔寨签订《相互防卫协定》[13](p.30),这是美国对这场战争进行正式干 涉的标志。通过这个协定,美国把自己紧紧地绑在了越南战争的战车上。1950年后期, 美国政府决定提供给法国1.13亿美元用于印度支那事务,并向印度支那运送大量的武器 弹药、海军舰只和其他军事车辆[3](p.18)。 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是东南亚威胁的主要根源。1952年6月,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美 国在东南亚的目标和行动方针》(即NSC124/2号文件),指出如果共产党控制了东南亚, 就会严重危及美国的安全和欧洲的稳定,危及美国在远东的根本利益。法国的持续存在 对防卫这个关键地区至为重要。在具体做法上,美国要促使法国和法兰西联邦成员国“ 奉行积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政策”,“增加对法兰西联邦部队的援助”。如果 中国军队直接介入战争,美国将派海空军力量保卫印度支那并将考虑对中国的海空行动 。文件指出了行动方式,即“在联合国主持下,或者协同法国和联合王国以及任何其他 友好国家政府”,“万一联合王国和法国不同意对共产党中国采取扩大的军事行为,美 国则考虑单方面采取行动”。文件认为,“保卫东京地区,是把东南亚地区保持在非共 产党手中的关键所在”[7](pp.385~390)。这个文件的观点影响了法国战败后美国制订 的越南政策,促使美国不断加强在越南的义务,其后果是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越南战争 。 美国政府还将东南亚其他各国(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亚和菲律宾等国)共产党频频 发动的起义也视为苏联和中国鼓动的结果,并促使美国进一步加强对法国的支持,以扑 灭东南亚的革命烈火[14](pp.11~13)。 美国认为日本是其太平洋战略的重要支柱,是抗衡中国的砝码,因此需要迅速加强日 本的经济实力,而东南亚则能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销售市场,减少日本经济对 美国的过分依赖。因此美国尽力推动日本和东南亚的联合,五角大楼提出以“日本-- 东南亚--美国”模式来推动日本经济复兴。朝鲜战争爆发和中国参战以后,这一模式 成为美国政府处理日本经济复兴问题的基本国策,即通过日美经济合作,开辟东南亚市 场,实现日本的经济复兴[15](pp.367~369)。为此,美国政府也必须不遗余力地保卫 东南亚,特别是东南亚的要害部位--越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