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是“藩属体系”还是“朝贡体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元晖 李大龙 参加讨论


    唐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唐王朝统治者用“天下”来称呼自己构建的东亚政治秩序,不过见于史书记载的“天下”似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天下”是指唐王朝正式设置府州的区域,经常见诸史书的“大赦天下”即是此种用法。如《旧唐书玄宗上》有神龙元年(“睿宗御承天门,皇太子诣朝堂受册。是日有景云之瑞,改元为景云,大赦天下”。此“天下”即是唐王朝政令能够直接实施的区域,羁縻府州区域应该不包括在内。广义的“天下”则包含了羁縻府州及其外围的藩属区域,如《旧唐书张溢传》有:“唐有天下,恢奄禹迹,舟车所至,莫不率俾。”
    “四海”也是唐王朝统治者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而且往往被称之为“天子”的“家”的范围。《旧唐书懿宗本纪》载:“朕以四海为家,兆人为子。”《新唐书陈子昂传》载:高宗崩,陈子昂上书言东都可以营造山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舜葬苍梧,禹葬会稽,岂爱夷裔而鄙中国耶”此可以视为其中的代表。从具体所指上分析,上述两个例证中“四海”的范围不仅包括了唐王朝直接管辖的正式府州地区,也包括了羁縻府州在内,其涵盖的范围大体和广义的“天下”相当。
    在唐王朝统治者眼中的“天下”秩序是分层次的,其中“九州”或“九瀛”是核心部分,但“九州”相比“九瀛”更为常用。《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所载唐太宗的话是典型的一例:“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拭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然恐于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 “ 九州” 则频见于史书记载, 《旧唐书崔融传》有“四海之广,九州之杂,关必据险路,市必凭要津”之语。虽然“九州”是一个不十分准确的地理概念,起源于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在唐人尤其是唐太宗的话语中经常使用,其含义基本上是指称西汉王朝强盛时期的郡县区域,一方面表明唐王朝作为“华夏正统”,其疆域和前代有着继承关系,另一方面则表明唐王朝统治者对“天下”的认识也是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①
    基于“四海”的观念,“海内”和“海外”也是唐王朝统治者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海内”是包括了“九州”在内的更辽阔的区域,和“四海”的含义基本是相同的,唐王朝统治者观念中的“海内”大致包括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一是以汉人为主聚居的“九州”或称之为“中国”;二是以“四夷”为主聚居的“九州”之外部分。“海外”是和“海内”对应的一个词。“海外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涉及到的具体民族政权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新罗,一个是百济,一个是吐蕃。如《旧唐书地理二》有:“归义州,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明确表明新罗是处于唐王朝统治者所认识的“海外”区域。
    相对于汉代,唐王朝统治者的“天下”观念有了一定的变化,笔者认为最大的差别即是对皇帝之“家”的表述。《汉书严助传》有“陛下以四海为境,九州为家”之语,而唐王朝统治者则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将“四海”之内的非汉人聚居地区包括了进来,看作是“家”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唐代,天子之“家”的范围已经由“九州”扩大到了“四海 即“海内”。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唐王朝的管辖范围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安东等都护府的设置已经使唐王朝的有效管辖区域突破了汉代郡县的范围;另一方面唐王朝和汉代没有实施有效管辖的边疆地区的政权也建立起了“藩臣”关系,因而天子之“家”的范围由“九州”扩大为“四海”也是很自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方面的例证很多,可参见李大龙在《汉唐藩属体制研究》中的有关阐述。
    观念的不同导致了统治秩序建构的差异。在唐王朝统治者的心目中, 尽管不同的区域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程度不同,但都被视为是一个整体。《旧唐书李大亮传》有:“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于根本,以厚枝附,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这一表述说明“九州”(中国)是最为核心的区域,天下稳定的核心,体现了传统统治观念对唐王朝统治者的影响,但“本根”和“枝叶”都是“天下”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整体。不过,尽管有诸如李大亮、魏征等大臣的反对,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王朝统治者还是积极经营“四夷”地区,由此构建起的“天下”统治秩序也就有了府州统治区、都护府辖下的羁縻府州区、藩国区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
    对于府州统治区和都护府辖下的羁縻府州区,《大唐六典户部尚书》载“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即是对这两个区域的高度概述。而对于后者,《新唐书》、《旧唐书》的《地理志》也都有记载。《新唐书地理七下》对羁縻府州区域有如下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今录招降开置之目,以见其盛。其后或臣或叛,经制不一,不能详见。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秣鶴、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通过这一记载, 司以清晰地了解唐王朝的对羁縻府州的统治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藩国区。这一区域在都护府统治区之外,而且属于唐王朝统治者观念中“家”之外的区域,在唐王朝统治者的天下观念中位处最外层。在这一区域内的多是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边疆民族政权,诸如突厥、薛延陀、吐蕃、百济、新罗等。这些政权和唐王朝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向唐王朝称臣的政权,薛延陀、南诏、百济、新罗等都属于此类。第二类是和唐王朝保持“舅甥”关系的政权,吐蕃即是。第三类是保持“敌国”关系的政权,唐王朝初期的突厥汗国属于此类。《汉唐藩属体制研究》对唐王朝三个层次“天下”秩序的建构有系统梳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唐王朝的“天下”秩序虽然大体保持三层结构的特点,但却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层次涵盖的范围是不同的,如突厥最初是“敌国”,贞观四年(之后成为“羁縻府州”,贞观后期又成为了“藩国”。
    对于上述史实,探讨东亚“天下”秩序的论著一般都有论及,笔者在此进行简要罗列的目的是想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天下”是唐王朝皇帝的“家”,所谓“朕以四海为家,兆人为子”表明维持“天下”秩序最主要的是政治关系。其二是,“中国”(九州)是“天下”的中心,也是被藩卫的对象,对此无论是在唐王朝统治者的观念中,还是统治体系的建构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其三是,“天下”尽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而且群体也有“中国之人”和“四夷之人”的分别,但二者却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天下”。其四是,“四夷之人”分布的区域起着藩卫“中国”的作用,其在唐王朝“天下”体系中又可以分为羁縻府州区域内的“藩臣”和保持称臣纳贡关系的“藩国”,二者共同构成了唐王朝的边疆,这也是笔者主张用“藩属体制”来指称唐王朝构筑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