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临时约法》作为民国建立之初一部旨在确认各方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法典,省制内容的缺失是其诸多缺点之一。这是民国建立之初,各种政治力量在政体重建过程中角力的结果。 辛亥革命爆发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成为共识。在当时堪称共和国先进的美国、法国,政体又一为联邦制,一为单一制。由于“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自然“不能以纯粹的共和政体,移殖于其间”,而是以利害为取舍标准。(70)取法何种模式及形制,不同政治力量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并中国国情及内外时势,权衡取舍。 光复各省为应对内外局势,调和各省自治与大一统,仿效北美十三州建国之例,在联邦制下联合组建南京临时政府。这种“省”先于“国”而建,由各省拥戴成立政府的建国模式,并未改变各省各自为政,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的事实。随着形势变化,尤其是为争取西方对新建政权的承认,以及在财政整顿、政令行使过程中,临时政府深受各省掣肘。南京政府本诸集权中央主义,采取诸多措施,试图理顺与各省的关系,但遭到各省以及临时参议员的抵制或化解。 南北和议统一后,在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的大势下,如何制约袁世凯的权力,防止其形成专权,成为南京临时政府对于未来政制规划的主要着眼点。由于同盟会内部意见不统一,当时趋向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应对时局,作为独立各省及同情独立的各省代表,约法起草委员会议员们主要关心如何把大总统的权力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及立法机关权限的确立。法国责任内阁制取代美国总统制顺理成章,《临时约法》缺失省制内容亦成应有之义。 由于《临时约法》未能规定省制、中央与各省的权力划分,中央与各省政府关系无从确立。这与《临时约法》对府、院、会权限的规定所激起的纠结,一同将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省制构建,置于各派政治力量角力之下,成为北京临时政府,甚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肇因。 【作者简介】陈明,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 注释: ①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91~92页。李国忠《民国国会制宪中中央与地方关系论争述评》(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也指出,“从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定来看,还存在严重的缺陷,它只规定了中央政权机构的组成和大概的职权,对于中华民国地方政权的组织原则和结构则完全没有涉及,对于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相互关系也没有任何规定”。 ②桑兵、唐文权编:《戴季陶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77~778页。 ③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7页。 ④值得注意的研究有张亦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人辨证》(北京:《历史研究》,1983年第6期)、张国福《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日期和主稿人问题——兼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北京:《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等。 ⑤杨幼炯认为,当时因多数参议员担心袁世凯威迫各省政府,故《临时约法》对中央政府与各省间的关系丝毫未加规定。见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第276页。 ⑥关晓红:《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北京:《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⑦(64)(66)张国淦:《北洋述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31~32、29、41页。 ⑧(16)(17)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2~174、193~194页;第560页;第562页。 ⑨饶怀民编:《刘揆一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⑩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3~35页。 (11)曾业英编:《蔡锷集》(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3页。 (12)易国乾、宗彝、陈邦镇等辑:《黎副总统政书》,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7页。 (13)杨立强等编:《张謇存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14)《共和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大缺点》,上海:《时报》,1911年12月24日。 (15)《国民协会为议和问题与全国同胞商榷意见书》,上海:《民立报》,1911年12月25日。 (18)王耿雄等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4~155页。 (19)(20)(32)(39)(4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5~7、68、23~24、76~77页。 (21)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1号(1912年1月29日),第6页。 (22)(23)曾业英整理:《统一党第一次报告》(上),北京:《近代史资料》,总84号,第25、27页。 (24)《集权篇》,上海:《民立报》,1912年1月30日。 (25)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76~777页;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24~625页。 (26)《上大总统书》,上海:《民立报》,1912年1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