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四清”运动的回顾与反思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 李海红 参加讨论

一、“四清”运动发生原因
    “四清”运动的发动不是偶然的,是国内外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可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说明。
    从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始,中共党内的“左”倾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反右派运动后,毛泽东重新认定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此后,“左”倾错误进一步加深。八届十中全会期间,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具备了党的纲领性质。会后,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防止“党变修,国变色”。这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作为反修防修、粉碎阶级敌人猖狂进攻的一种斗争方式被提了出来。
    在中共党内指导思想走向“左”倾时,国内外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出现激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中苏关系恶化,中印边界冲突和海峡两岸关系紧张。
    从新中国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上半叶,中苏两国关系很密切。随着两国交往增多,苏联的大国主义越来越明显,由苏共和中共两党之间的分歧和公开论战,最终导致中苏关系全面破裂。从1960年8月起,苏联政府即在中苏边境不断挑起冲突,“截止到1969年3月,苏联方面挑起的边境事件竟达数百起之多”,[1]造成中国边界紧张。
    中苏论战和中苏边界紧张,使毛泽东受到很大震动。从1957年起,他开始强调反对修正主义。1960年,他又得出苏联出了修正主义的看法。中苏论战和两国关系的恶化,对中国政治在指导思想上日益“左”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促使毛泽东提出“警惕中央出修正主义”、“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观点。
    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同时,中印之间也出现了边界之争。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里,全部没有正式划定过,两国时有摩擦。1959年8月,印度军队对中国驻军开火挑衅,造成中印边界上武装冲突。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又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中国边防部队打退了印度军队。中印边界问题的冲突,加重了中共对阶级斗争的估计。
    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不仅继续武力占据台湾,而且扩大侵越战争,从南面对我国构成威胁,并加紧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同时,全面扶植台湾国民党当局,向台湾提供巨额军事援助。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军事威胁长期使中国处于备战状态,加剧了中共对阶级斗争的估计。
    蒋介石败退到台湾后,一直准备反攻大陆。他利用中苏分裂和大陆遭受自然灾害的“有利时机”,加紧备战,造成台湾海峡战云密布。1963年,中苏矛盾越来越激化;在越南战场上,中美两国间接对抗有升级的趋势。蒋介石再次重复“反攻大陆”的论调,海峡两岸关系也再度紧张。1962~1965年,台湾连续派遣武装特务从沿海登陆,或者空投到大陆内地,企图破坏。[2]国民党当局还不断从海上和空中袭击和干扰大陆。由此造成的紧张局势,对中共高层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总之,20世纪60年代前后,国内外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并日趋紧张,引起中共决策者的深深忧虑。在毛泽东看来,紧张的国际环境反映出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严峻;他从国际角度观察国内问题,把调整中出现的分歧很自然地认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在国内的反映。为了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党中央决定开展“四清”运动。
    二、“四清”运动的过程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许多社队存在工分、账目、财务、仓库不清的现象,干部中有些人多吃多占,手脚不干净,官僚主义也滋长起来。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各地开始着手社教运动。不过,大部分省份是纠正“包产到户”,落实“农业六十条”,即仍然处于经济调整范围内,还没有着力于阶级斗争。1963年2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强调开展社教运动是为了“反修防修”,并说:“只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义”。[3]
    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开会议,他提出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论断。以此为指导,会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对形势作出了错误估计,认为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阶级斗争,不可忘记无产阶级专政”。[4]
    杭州会议后,按照“前十条”的要求,各地立即在一批社队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同时,城市的“五反”运动也进一步展开。在试点中,普遍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各种社会矛盾,经济退赔普遍偏严,严重夸大了敌情。
    为了解决各地在试点中出现的问题,9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起草《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于11月14日下发。“后十条”和“前十条”是相衔接的,在指导思想上,“后十条”同样强调阶级斗争,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概念。[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