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四清”运动的回顾与反思(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 李海红 参加讨论

从1963年冬天开始,“四清”运动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开展起来,各级机关抽调大批人员组成工作队,下乡搞“四清”。这一段运动的特点是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搞运动,工作队起参谋作用,主要打击对象是地富反坏分子。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支配,存在打击面过宽的现象,各地不断出现自杀事件。各地党委向中央的报告普遍夸大敌情,因此,毛泽东把形势看得更加严重。
    1964年5、6月份,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更加“左”的估计,提出要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夺权斗争”。此后,整个运动明显向“左”转向。1964年8月,在刘少奇的主张下,各县和省委工作队到地委,集中工作队员搞一个县。一个县集中工作队员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实行“大兵团作战”,目的是打歼灭战。
    1964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后十条”修正草案,对形势的估计更加严重地脱离实际,强调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在此思想指导下,运动严重扩大了打击面。1964年11月,中央指出,如果发现有的地方“领导权被蜕化变质分子所掌握,领导权被地富反坏分子或新资产阶级分子所掌握”,“都可以由贫协组织取而代之”。[6]
    在“后十条”修正草案公布前后,党中央转发了几个比较“左”的实例。比较有名的有白银厂事件、王光美的“桃园经验”、陈伯达的“小站经验”等。这些“左”倾思想支配下的典型作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对各地的夺权斗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党中央指出,对于已经烂掉了的各级党委和厂矿企业及其他机构,“采用信阳经验、小站经验、白银厂经验,进行夺权斗争”。[7]
    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左”倾扩大化错误在全国范围内泛滥起来。工作队发动群众整干部,在很多地方夺基层干部的权,普遍出现打击面过宽现象,并过度要求经济退赔。这样错误打击和伤害了许多基层干部,造成许多错案和冤案。
    1964年底,运动中出现的“左”倾情况反映到中央。针对运动中出现的问题,12月1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十三条》),于1965年1月发出。此后,中央不再强调统一部署,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部署本地的“四清”运动。《十三条》对在基层中打击面过宽的错误作了一定纠正,使运动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其“左”倾思想又进一步发展,并且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它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为发动“文革”作了舆论准备。
    从1965年下半年起,各地的运动仍在抓紧进行,但毛泽东对这场运动已经不大感兴趣了,他认为“四清”运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决心搞一个更大的运动,即“文化大革命”。“革”开始后,“四清”运动无形而终。
    三、“四清”运动的得与失
    回顾社教运动的过程,运动中制定的一些政策与在实践中采取的一些措施,有一定可取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958年大跃进以来,由于生产关系变化过快,在管理体制上有很多漏洞和问题,不利于农村干群关系,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蜕化变质、被坏人拉拢腐蚀下水的少数基层干部,也有处理的必要。运动中党中央也制定了一些正确或者基本正确的政策,例如,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文件,都十分强调要团结95%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对待犯错误的干部要采取“教育为本,处分为辅,批判、退赃从严,组织处理从宽;抗拒从严,坦白从宽”的政策。在《二十三条》中,提出“要看是增产,还是减产”作为搞好“四清”运动的标准。等等。
    此外,运动中党中央要求干部到基层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领导干部必须有选择、有计划地继续蹲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8]领导人下基层蹲点,客观上有利于党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运动中,中央和地方党委都十分强调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整党时,中央又强调“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带头参加集体劳动”。此外,党中央还要求县、社各级干部“深入下层,到生产队同社员一起劳动”。[5]这些都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避免官僚主义。
    总之,这场运动有一些成绩,“在运动中对有些具体政策作了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规定,对于运动中出现的某些偏差,也作过一些改正”。“这次运动,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