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内容与客观效果 中国洋务运动 1861年1月,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处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洋务运动正式开始。洋务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大体上前10年为第一阶段,以“自强”活动为中心,主要内容为购买洋枪、洋炮、练洋操,以及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20年为第二阶段,为“求富”阶段,主要内容是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及交通运输事业,并建立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水师。 1、第一阶段:“自强”活动。洋务运动初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向外国购买大批新式武器,以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李鸿章等还聘请洋人,教练清军洋操和使用这些新式武器。1861年,洋枪队头目华尔就曾在松江教练清军1200人学会使用洋枪洋炮。1862年,洋务派又在天津、广州分别聘请洋人教练清军共1800多人。 在此同时,洋务派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他们向外国购买机器设备,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1864年1月,李鸿章创办苏州洋炮局,买下一批英国机器,试造枪炮。这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外国机器生产的近代军工企业。此后,洋务派加紧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到1894年,这类企业共办19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创办于上海,是19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主要生产枪炮、弹药、兵轮、水雷等。该局1867年时有工人500,1869年增至1300人,1894年再增至2800人⑩。局内还附设机械学堂和译馆,培养技术人员及翻译西书。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于福州马尾。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厂,也是当时设备最齐全的一个造船厂。 2、第二阶段:“求富”活动。自70年代开始,洋务派提出“自强必先求富”的口号,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以“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形式,陆续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及交通运输事业。从70年代到90年代,这类企业共办2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漠河金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 与此同时,洋务派大力筹建新式海军。到1884年中法战争前夕,已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及福建水师三支近代海军。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覆灭,南洋水师损失严重。1885年以后,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花费巨资购买外国军舰、大炮,并先后建成旅顺和威海卫两大军港。到1888年,经过扩建的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拥有军舰25艘。到甲午战争前夕,舰只数增至42艘,共45000多吨(11)。但在1894-1895年的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此外,洋务派还创办了各类新式学校共37所,教授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及西洋史地知识,培养翻译人员及各类洋务人才。李鸿章还曾设想改革科举制度,在沿海各省设洋学局,教授西洋格致、测算、火轮、机器等法,从其学员中择优取仕。洋务派还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1872年,向美国派出第一批官费留学生30人。1873、1874、1875年每年又各派30人。4年共向美国派出120人,多数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1877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出35人到英、法学习舰艇制造、驾驶和作战技术。至1886年,洋务派共派出留学生200多人。 如上所述,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及交通运输事业,包括19个兵工厂、11个煤矿、12个有色金属矿、2个炼铁厂、4个纺织厂,拥有20多艘商船(近5万吨)的轮船招商局,364公里的铁路,以及通达全国主要省区的电报和邮政事业。洋务企业有的规模不小,如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之一。至1895年,该厂共制造船舰34艘。汉阳铁厂,有工人3千多,是当时东方最大的炼铁厂,1894年投产出铁,比日本八幡制铁所投产早7年。洋务企业有的经营尚好,亦曾起了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如开平煤矿经营较好,明显抵制了天津市场上洋煤的进口。此外,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译介了一批西方科技书籍。 总之,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19世纪世界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排除阻力,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也曾起了某种促进和刺激的作用。可以说,洋务运动使中国朝着经济和军事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第一,洋务运动搞的近代化,还说不上是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洋务派以“外须和戎”为外交路线,企图在承认西方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力保和局”;而实际上则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妥协退让多于对抗抵制。洋务运动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虽有抵制的一面,但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其办洋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民用工业,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因此,沿着洋务运动的方向,中国难以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实现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相反,历史的事实是,洋务运动的30多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第二,就洋务运动本身的结局来看,也是失败的。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以及洋务派本身的弱点,洋务派办洋务以“求富”、“求强”,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国家并没有因此富强起来。到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时,据统计,各类洋务企业(不包括军事工业和运输电信事业)的资本数额甚少,估计约2千万两,仅等于大半个颐和园的建造维修费用,等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1/4。而且,洋务企业大多经营管理不善,军事工业都是官办,全靠国库支撑,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产品基本上由清政府调拨各地军队使用,不计成本,因此成效不大。如江南制造总局自1867年至1904年的37年中仅造出新式大炮724门,后膛枪65300支,平均每天仅造5支。中日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陆军也遭惨败。洋务派所谓的“借法自强”宣告破产。洋务民用企业的情况也不佳,多数亏损破产,能继续维持的很少。有的被洋商兼并,如开平煤矿于1900年被英商所欺骗吞并,滦州煤矿、华盛纺织厂亦为外商侵吞;有的因被外国侵略者直接占领而停办,如漠河金矿;有的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政权的压迫下,亏损累累,如轮船招商局;有的因经营不善而停办,如兰州织呢局。因此,洋务运动并没有为中国找到一条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