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五年来国内五四运动史研究述略(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教学与研究》 吴效马 参加讨论

关于五四时期的科学文化和科学思潮,研究者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新的审视和探讨:有学者着力发掘五四运动在传播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实绩,认为五四时期是中国科学事业的真正开端(岳明君:《从“赛先生”到“科教兴国”》,载《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上册),有学者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客观分析五四科学思潮的内在特征,认为这一思潮主要由人文思想家与自然科学家的科学思想汇合而成,双方互相渗透,构成了思潮的双重向度和丰富内涵(邱若宏:《五四科学思潮的勃兴及其双重向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2(5))。还有的学者则对五四科学主义的内在缺失进行历史反省,认为五四时期科学对意识形态和信仰的僭越,使科学意识形态化,最后导致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中,意识形态主义取代了科学主义,建立了霸权,从而使科学精神失落(杨春时:《科学主义的僭越与科学精神的失落》(《厦门大学学报》)2001(3))。
    2.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成为五四研究领域中最为引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关于这一论题的探讨,学术态度日趋冷静,持论日趋平实,多维度辩证思考与分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欧阳哲生的《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关系为中心》(《中国文化研究》2001(2))、欧阳军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误解及其他》(《历史研究》1999(3)),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探讨。前者从分析儒家的渊源流变入手,在厘清儒家、儒学、儒教(孔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从政治文化、伦理、学术诸层面逐一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关系,认为新文化运动反对重建和强化儒学意识形态--孔教,体现了重估一切价值、追求思想自由的现代性,是对历史的一大贡献;它对儒家伦理的排拒,既有其否定传统等级伦理观念的合理性,又蕴含着忽视传统文化中超时代、超阶级性内容的缺失;五四新文化人对儒学的学术评估,体现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历史主义态度,但另一方面,与现代新儒家相比,他们对孔子和儒学缺乏有足够分量的学术研究,这显然是又一令人遗憾的缺陷。后者认为,许多学者将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一次反儒学运动,这是对历史的误解。事实上,五四新文化派所反对的不是儒学,而是礼教;他们所要打倒的亦非儒学,而是对儒学的教条主义和狂热迷信;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儒学的态度是“评判的态度”,也即是一种历史的态度,其代表人物并未将儒学当做一种死去的东西抛弃,而是力求用新方法阐释儒学的现代意义;他们也并不是要废止儒学,而是要改造儒学、重建儒学。
    孙玉石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思潮之平议--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中国文化研究》1999(秋))、张艳国的《评孔思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江汉论坛》2002(1)),对于五四时期的评孔反孔思潮进行了重新解读。前者以《新青年》为个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对“孔教”和孔子之道,提出了三个思考的角度:(1)《新青年》的反对“孔教”和反对孔子之道,是在怎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与文化背景之下展开的;(2)在《新青年》反对“孔教”和孔子之道的言论中,是否舆论一律;(3)怎样全面理解“打倒孔家店”。后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评孔思潮,以评孔批孔为焦点,以新旧对立相区别,在三个不同的领域,以三条相互联系的线索展开:一是紧扣着民国初年新旧嬗变的社会主题,在社会政治领域(主要是政治思想领域)展开新旧斗争,力图阻止社会政治状态的逆转趋势;二是着眼于中国文化自身的改造,探讨中国文化的演进形态和发展道路,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底层进行新旧斗争;三是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和途径探寻中国文化的改造之途,确立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文化形态与路向。三条线索在空间上平行发展,在思想逻辑上则层层递进,由此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新文化激流。
    3.关于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战。五四时期的若干思想论战,本是多年来聚讼纷纭、成果迭出的一个论题。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再思考,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新成果。丁伟志的《辨析国情、选择出路之争--对于“五四”过后发生的社会主义大辩论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99(4)),是此方面的突出代表。文章对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社会主义论战进行重新阐释,指出梁启超、张东荪所提出的中国应当发展资本主义、而不能立即实行社会主义的主张,是基本上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但他们消极企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张,却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未能取得任何实效;至于年轻的共产主义者,认定在当时的中国就应当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则是不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无法实行的主张,然而,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逐步校正了早年的误识,找到了新民主主义这条切合中国国情的救国之路。
    关于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以往的研究成果亦较为丰富。刘黎红的《超越对立:五四时期“新旧调和论”社会反应的整体透视》(《江汉论坛》2003(2))一文,对论战中出现的“新旧调和论”进行重新阐释和探讨,发现有关“新旧调和”的辩论中存在着对调和的必然性、合理性,对自然调和与人为调和认识的复杂纠结,并非简单地“否定”了之;双方在思想态度上有一个主流闪光点,即希望在处理新旧问题时,采取批判的、理性的态度,而非感性的、排斥一切的态度;而且,许多人对“新”与“旧”含义的理解并不一致,不是依据同一个概念进行辩论,从而加剧了矛盾的冲突。耿云志的《五四以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以重新解读(欧游心影录)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2004(1)),通过重新解读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一书的文化思想,认为梁氏强调“尽性主义”和思想解放、提出“世界主义的国家”观念和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意见,这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大体上一致的;过去将《欧游心影录》看作是保守主义的宣示,把梁氏认作五四后保守主义营垒的代表人物之一,乃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