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后期西欧修道院衰落的经济原因初探(2)
二、修道院追随教廷演变为民族国家的异己力量 修道院组织作为教廷的近卫军,被教皇驱使利用,它们相互支撑,互为援手,组成共 同利益的集团。修院本身拥有政治、经济大权,自成体系,且追随教皇,不受王权管辖 。而君主作为民族的象征,要加强集权必先铲除异己,行使自主权,岂容教皇及其势力 干预本国内政。随着城市的建立和王权的加强,世俗君主与作为西欧统一组织最高首脑 的罗马教皇之间的关系,势同水火。修道院作为教廷的同盟或下属,势必要受到殃及和 打击。 按照法国著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佐的观点,教会在11世纪中转入了它的第四种状态 ,即神权政治或修道院式的教会。[14](P113)也就是说,这时期的罗马教廷就是建立落 实在修道院的基础上的,几任教皇都出自于修院。时任教皇格列高利7世的主导思想, 就是由教士掌管社会,教皇掌管教士,一个庞大正规的神权政府掌管欧洲。[14](P166) 这样一来,教廷与修道院相互勾结。处于主教区划之外的修道院,不受教区主教的管辖 ,甚至修道院僧侣与教区僧侣之间为了争夺地产和什一税的征收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什一税本来是由主教征收的,所得进款也被严格分配,其中1/4归主教,3/4是指定作 为维护和修建教堂,维持教区教士的薪给和救济穷人。但后来,由于什一税是加在土地 上的,像其它不动产那样也封建化了,很大一部分被拿去用在世俗和封建的目的上。为 此修道院僧侣开始抗议主教对什一税的垄断,要求分一杯羹。在争论中,寺院通常可以 从教皇那里取得一张免除主教管辖权状,给予它们征收自己的什一税之权。当然,这种 作法对双方是互利的,为此项恩典教廷可以勒索修院大量的酬金和年贡。此外,在寺院 改革时期,许多修院直接隶属或依附于教廷,像10世纪所建的克吕尼修院,作为直接依 附于罗马教廷的使徒财产,正式地排除了无论是国王、主教或者是宫廷的任何介入,这 种特权成为其改革后修道院的模式和理想。这样从一开始,在教皇与修道院改革者之间 ,便建立了一种联盟。[11](P139)至于后期兴起的托钵僧派修会(Mendicants),则是直 接听命于教皇隶属于他,而他的保护和庇佑也使它们对他忠心耿耿,在多方面为他出力 。[15](P198)托钵僧一般都在城市内建立寺院,他们藐视赠予,只依靠施舍过活。12世 纪后期城市生活飞速发展,“异端”思想在自由民中找到肥沃的土壤。 罗马教廷通过各种途径削弱主教的权力,其中就包括使修道院脱离主教的控制,鼓励 托钵僧抗拒教区的教士等等。宗教改革是要以国王取代教皇成为民族教会的最高领袖, 而修道院则是教皇势力的桥头堡。由于经济利益的不同,教会内部分裂为不同政治倾向 的集团。当新的民族君主国兴起,并且愤怒地反对教皇要求超越国家至上的世俗主权的 时候,“僧侣们向罗马教廷寻求支持”。另一方面,当主教和世俗僧侣反对罗马教廷集 权的时候,寺院则成为拥护教廷派的集合所,它们的同情与反感完全和罗马相同,而它 们的民族精神则烟消云散了。[7](P254)因此,在教皇和国王发生冲突时,国民站在国 王方面,而僧侣站在教皇方面。“1531年,当英王亨利八世宣布自己成为教会的牧首时 ,除了修道院的僧侣几乎无人反对。”[16](P184)修道院表现出了更多的教廷精神。在 经济上,僧侣们不向国家交一便士的税。相反,却将大批财富年年送往罗马。因而,整 个社会从上到下对修道院的地位、权势与财富都颇有微词。 由于修道院成员是教会中顽固的保皇派,国王势必要摧毁它。因为它与宗教改革建立 民族教会的精神背道而驰。“只要修院存在,新宗教、宗教改革就不可能向前推进。” [17](P201)当城市兴起、王权壮大以及二者的结盟,构成了打击摧毁修道院经济势力的 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