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变动与适应(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钱乘旦 参加讨论

(三)
    承认不同的利益,承认社会多元化,会使社会变得灵活,容易适应各种变动。在专制 主义统治下,这一点却绝无可能。
    专制是在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确立的,在欧洲国家,专制王权曾领导民族取得独立 与统一,因而有历史的合理性。在英国这些都由都铎王朝来完成。但专制在本质上是与 民族相对立的,因为它不是融合于民族之中,而是凌驾于民族之上,它使国家服从它一 己的私利,它的利益高于民族。这一点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来,在经济上也很明显:只 有当经济的发展对专制有利时,它才稍稍放松控制,让僵死的经济活动一下。在专制制 度下,一个人的意志决定一切,政府仅是这个人的傀儡,严密的官僚体系只为专制的利 益服务,社会多种利益完全得不到反映。专制会使用极端的暴力来压制不同利益的表现 ,其最常用的借口便是:国家只有一个利益,谁不同于这个利益,谁就是反国家。于是 ,“朕即国家”,专制的利益解释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灵活性被扼杀了,一切变革都 受到压制。
    但利益的多样性是始终存在的,在时机成熟时它一定会表现出来。斯图亚特王朝继位 后议会和王权长期冲突,就表明民族已认识到专制的利益与自己不同,因而克服专制王 权,便是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这以后,英国经历了内战和复辟的反复,建立什么样的 政治制度问题始终未能解决。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后专制王权才被克服。议会以民族的 名义执掌政权,英国摆脱了以专制的利益至高无上的局面。
    光荣革命并没有建立民主制,它建立的是贵族寡头制。贵族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议会, 从而也就以议会的名义统治国家。当时,英国的贵族大约有200名上下,而其中又只有 一小部分在政治上表现活跃。政权就掌握在这几十个贵族手中,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没有 发言权的。但这终究不再是一个人的统治,统治国家的是一群人,平衡和相互牵制是他 们行使权力的必要前提。这些人本身的利益也不是相同的,为了实行共同的统治,他们 必须承认利益多样化。于是,议会成了表达不同利益的场所,而各种利益都在这里讨价 还价,最后达成某种协议,社会多元化被正式认可了。
    总之,18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的社会有赖于多元政治制度的保障。社 会只有多元化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从而为大规模变动创造条件。18世纪英国的这种情 况已经在前面谈过了。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在社会结构方面的最大变动是形成新阶段,也就是出现新的利 益。于是,和经济领域发生的情况一样,政治领域也存在一个变动要求适应,适应引起 更多变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英国的民主制。
    新阶级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过去,贵族乡绅是英国的支柱,他们高高在上 ,用家长式作风统治国家。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分散、落后、缺乏政治意识,很难意识到 自己的阶级存在。他们对“天然的长上”百般服从,同时从主人那里寻求保护。这样, 很长时间以来,英国只是个“等级”的社会,没有人认为它是“阶级”社会。在等级社 会中,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社会的梯级上站在哪一层,“等级”往往是由出身和社会地 位决定的,财产的多寡仅起间接作用。“阶级”这个概念还没有产生,由阶级利益所要 求的政治权力分配也没有被人所认识。政治斗争往往只是上层的事,在同一个阶级内部 进行,这就是寡头政治的基础。
    工业革命改变了这种情况,它造成两个具有现代心理素质的工业阶级,这两个阶级对 自身的存在都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利益与谁协调,与谁冲突。过去上层与下层间 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被工业革命解除了,而这种关系一旦解除,利益的冲突就十分明显 。人们以利益的同异分类站队,社会地位的认同让位给经济地位的认同。取得收入的手 段成为划分社会集团的标准,人们突然“发现”了阶级,阶级社会“形成”了。
    新阶级的出现是以利益为基础的,阶级利益的冲突就成了时代的特征。政治斗争越来 越表现为阶级斗争,原有的政治秩序完全被打乱了。
    以前,贵族地主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因而由他们主导国家政治便是合情合理的事。 现在,工业阶级中的一个控制国家的财富,另一个代表劳动力资源。当他们发现政治结 构不能与自己的经济利益相调和时,政治动荡就开始了,原有的政治制度受到冲击。
    前面我们说过,寡头制本身曾造成一种条件,使工业革命易于发生。但寡头制的社会 基础只有一个,即贵族地主。工业革命造成的财富使地主贵族相形见绌,由他们单独掌 权便变得很荒唐了。若政治制度不能作相应的变动,将造成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严重 脱序,从而引起激烈的社会冲突。
    事实上,这正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新阶级为在政治上获得相应的地 位,曾奋斗几十年,从而改造了整个政治制度。
    工业革命把资产者推向财富的顶峰。这些人中多数是时代的暴发户,他们出身卑微, 举止不雅,有些人甚至穷困潦倒,漂零半生。但在工业革命的大风暴中他们挺身弄潮, 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功。随着财富的增长,他们日益感到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不 相称,他们的利益受到压制,要求得不到反映,议会完全控制在贵族手中,他们连选举 权也没有。最典型的例子是1815年的谷物法,地主贵族为人为地维持谷物的高价,竟以 损害其他一切阶级的利益为代价,禁止粮食进口。这样,资产者纷纷投身于政治改革, 要求取得选举权。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受到损害,也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改变经济地位。从 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他们始终把争取普选权作为目标,因为在他们看来,经济上的苦 难应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只有取得选举权,选出工人自己的议员,他们的利益才能得 到反映,从而使议会通过法律,保障工人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使他们与其他两大社会阶 级长期对立,在没有选举权时,他们坚持争取独立的选举权;取得选举权后,他们逐渐 形成独立的政党,从事独立的政治活动。就这样,在工业革命时期,形成了三大阶级彼 此对立的复杂局面。
    面对新阶级的挑战,英国的政治制度表现出很大的适应性。它能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 时发生变动,让全新的内容装在古老的外壳中。这种做法的秘诀在于:它一点一点地扩 大了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每次变动都吸收一部分新的力量,使它成为“英国宪政”的 组成部分。最后,所有的社会力量都被吸收在内了,寡头政治也就转变成民主政治。
    这个过程是由五次议会改革完成的。第一次议会改革使资产者获得选举权,它把一切 有产者在财产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保卫“英国的宪政”。这次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 意义,因为它保住了以国王和贵族为特征的君主立宪制,资产者被接纳进政治的主体。 作为交换,它同意在现有的政治框架中进行活动,而不谋求改变政体的现存形式。第二 次和第三次议会改革把工人阶级也接纳进政体之中,和资产者一样,它也同意以议会为 讲坛,放弃议会外的群众活动。这以后,一切政治力量都只在议会中进行较量了,利益 的冲突可以在议会中寻求解决,而不需表现为激烈的社会动荡。第四次和第五次议会改 革进一步巩固了民主的原则,并把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妇女吸收进政治的主体。 到这个时候,一切冲突似乎都突然缓和了,社会找到了一个政治渲溢口,各种不满都可 以在这里发泄,各种利益的对峙都可以在这里寻找调和的途径。
    这样,新的政治平衡产生了。以前,寡头制在同一阶级的不同派别间寻求平衡;现在 ,民主制则在全社会一切不同利益(包括阶级利益)间建立更广泛的平衡。而一旦民主制 确立,被社会变动所打破的政治平衡就重新建立,社会恢复稳定,走向成熟。英国的政 治制度曾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现在,它为适应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变动而发生新的变动 ,使寡头制变成了民主制。
    政治结构的这种适应机制帮英国渡过了许多难关。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在三百 年间没有严重的政治动乱,没有发生过暴力革命,也没有出现过真正以武力为手段的政 治斗争。当1848年全欧洲都被革命的烈火烧焦时,英国却在相对平静中安渡危机。20世 纪几次世界性的政治震荡都没有使英国受到严重影响,无论是革命还是法西斯专政都没 能振动英国的宪政。有人说,这是因为英国得到了超稳定的政治结构;我们可以同意这 种说法,但问题是,超稳定结构的关键在于它能不断地适应新的变动,在变动尚不足以 大到引起突变时,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消化了这些变动,使它们成为结构的新的组 成部分。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就能理解英国何以走上一条渐进改革的路。
    变动,适应,再变动,再适应……不断地变动和不断地适应,这是英国现代化过程中 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宝贵经验。我们希望今天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人们--无论是领 导还是被领导者都能够认识这个经验,努力使中国的社会也产生这种机制,积极地适应 不可避免的变动,以保证中国的现代化进行得更顺利一些。
    【参考文献】
    [1]阿萨·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M].企鹅社,1987.
    [2]彼得·卡尔沃雷西。英国的经历,1945-1975(The British Experience 1945-197 5)[M].纽约,197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