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人在其本质意义上是社会的。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及其社会行为往往是异常复杂的。作为一个深受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熏陶的北洋儒将,吴佩孚未尝不想维护北洋军阀内部的统一。在早期的直皖斗争中,他及其赞襄的曹锟的“双栖”行为即具有某种不使一方坐大的制衡作用。后来,他率兵南下,血战长岳,所向披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愤激于前此北洋军人在湖南的败绩,有损于北洋军阀的“体面”。但随着时局的发展,皖系专制、独裁的变本加厉,北洋大家庭的裂痕再也无法弥合,于是不得不以一种无奈的选择--战争来实现其自身的新陈代谢。 尽管1918年8月吴佩孚在湘督不就的构怨中公开“罢战主和”,但此时他的思想却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他痛恨皖系的任人惟亲,专横跋扈,损害国家利益,一再通电“丑诋安福系及徐树铮之罪恶”[19](p15);一方面又眷念私交,希望北洋军阀前辈段祺瑞能够迷途知返,扭转乾坤,使国家走上统一富强的轨道。一战结束后,国内、国际和平空气的骤然浓厚,使吴佩孚看到了国家前途的一线希望。他联合长江三督,调停南北和会,希望借此国事得以解决,南北完成统一,国权得以巩固。巴黎和约问题发生以后,有识之士在反对签订和约的同时,更把统一内政、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看作是善后之策,故吴佩孚多次通电,力促和平统一。但皖系北洋政府缺乏和平诚意,屡屡设置障碍,阻挠和会。1919年8月,北洋政府在皖系压迫之下任命安福首魁、众议院议长王辑唐为北方议和总代表,命令发出,舆论哗然。在全国一片拒王的呼声中,吴佩孚连发数电,指出:“议和乃双方公共之调和,非片面一隅之武断。总代表一席必须为民意所倾向、元首所倚重、双方所信仰者,方可充膺斯选。”王辑唐充任北方总代表,“不惟不能促进和局,而反阻碍和局”[25]。他强烈要求撤换王辑唐。但由于王辑唐的多方运动及安福系的左袒右护,王辑唐最终还是南下莅沪。而此时的南方军政府也已趋于瓦解,一些政客为图一党私利,趋附皖派。于是,王辑唐到上海后,“实行其收买离间政策,以金钱为香饵,以名器为钓钩,一般伟人政客,心醉神迷,大有甘入彀中之势”。曾一度为国人所翘盼之海上名区,“铜臭薰天”,“几成为分赃议和之营业场”。和会的名存实亡,使吴佩孚和平建国的幻想破灭,他深切地体会到:“未有敷衍一时,而克保永久和平者。”[19](p75)和平建国无望,剩下的惟一选择只能是兵戎相见,以武力推翻皖系,实现政府改良。正如时人所劝告:“吴佩孚真要救国,我劝你应以推翻卖国党为唯一目的。”[14]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吴佩孚利用西南“联直制皖”以自保的政策,与西南谈判签约,以为挥戈北上解除后顾之忧。因此,吴佩孚的联络西南与西南的“联直制皖”也不具有对等的性质。 历史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域内、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某种特有的方式进行新陈代谢的。五四时期,新的社会力量还不成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的仍然是北洋军阀。在皖系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而遭国人唾弃的情况下,总需要有一种新的、相对比较积极的力量来充当历史前进的助力。具有独特个性的吴佩孚此时被人民的爱国激情所驱策,受内心民族主义思想的涌动,乘时崛起,其主张与行为在客观上与人民要求反侵略、反专制、维护国家主权的呼声相适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直皖的派系斗争融入了当时全国反对皖系恶势力的斗争洪流之中,直皖斗争也因此成为推动历史新陈代谢的手段与途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收稿日期】2001-10-25 【参考文献】 [1]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第五辑[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吴佩孚反对签字要电[N].大公报(长沙),1919-07-02. [3]吴佩孚对拒签后主张[N].民国日报(上海),1919-07-13. [4]无射。时评一·吴佩孚[N].民国日报(上海),1919-06-28. [5]吴佩孚答和平联合会[N].民国日报(上海),1919-07-29.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直皖战争[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7]赵恒惕等。吴佩孚先生集[M].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8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 [8]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见民国丛书第一编(23)[Z].上海书店,1989. [9]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吴师长佩孚等通电[N].大公报(长沙),1919-06-11. [11]吴佩孚忠告马良[N].民国日报(上海),1919-08-15. [12]武汉学生联合会致湘南各将电[N].大公报(长沙),1919-07-13. [13]津代表致吴佩孚电[N].民国日报(上海),1919-09-15. [14]无射。时评一·吴佩孚与救国同盟[N].民国日报(上海),1919-09-19. [15]谭吴等请拒绝签字[N].民国日报(上海),1919-07-05. [16]吴佩孚覆商业公团函[N].申报,1920-08-17. [17]请除安福勿惑调停之两要电[N].申报,1920-07-16. [18]蒋委员长电唁吴佩孚家属[N].中央日报(重庆),1939-12-07. [19]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第四辑[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0]陈玉玑译。吴佩孚与英美[J].近代史资料,1983,(2)。 [21]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M].见民国丛书第一编(23)[Z].上海:上海书店,1989. [22]娄向哲。直系军阀政权与英美关系初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1)。 [23]和森。孙吴可在一种什么基础上联合呢?[J].向导周报,第1集第4期。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24]和森。统一,借债,与国民党[J].向导周报。第1集第1期。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25]吴佩孚劝告王辑唐电[N].民国日报(上海),1919-09-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