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志·史部》分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13类。 正史类只收按《史记》、《汉书》的体例撰写的史书。《汉志·六艺略·春秋类》仅有《太史公》和《冯商所续太史公》等数种,《隋志》已著录67种(包括注释正史的书),并奉为“正史”。纪传体史书记入写事首尾完整,读“表”能明了梗概,读“志”可类究事物,这可能是这种撰史方法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古史类收编年体史书。因为《春秋》是最早的编年史,编年体是“古史记之正法”⑦,故名此类曰“古史”。后世目录书多径称“编年”。纪传和编年是我国古代史籍的两种主要体裁(宋代以后又有了纪事本末体),两者相得益彰。 杂史类收录的《战国策》、《楚汉春秋》是专事史。《魏武本纪》、《吕布本事》等是专人史,《春秋后传》是编年史,《正史削繁》是简史,《隋书》是断代史。种类既繁,故以“杂”写统之。杂史类的设立,说明史家的着眼点较前宽广了,成书亦不拘一格,是史学发达的一个侧面。 收入霸史类的书,多为分记晋永嘉后各割据政权史事,是这一时期社会动乱在史学中的反映。 起居注记帝王言行。溯源《汉志》,则有《汉著记》。本类共收起居注42种,实为各正史帝纪的补充资料。 旧事类在《汉志》中找不到源出的根据。“旧事”乃据历代章程律令编撰成书。 《汉书》有《百官公卿表》,汉王隆、应劭“以《百官表》不具,乃作《汉官解诂》、《汉官仪》等书,是后相因”汉代以后,官制成为史学的一个专门研究对象。其书既多,导致职官类的设立。 仪注类是记载历代礼仪的书。 刑法类录各代律书。奏议也收入本类,如《汉名臣奏事》、《魏名臣奏事》,但数量不多,故附于此。 汉以后,记载各种人物的传记很多,还有仙鬼怪异之说,梁阮孝绪《七录·记传录》有“杂传”、“鬼神”二类,《隋志》将其合而为一,立杂传类,共217部。 地理类的设立,标志着史学中一个颇有前途的新学科的崛起。地理书起源甚早,“周则夏官司险,掌建九州之图”⑧。秦代地理书为萧何所得,使刘邦“具知天下厄塞。”《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地理志》。汉代以后,地理书增多。《七录·记传录》有土地部,收书73种,说明地理书至迟在梁代已单独立类。 《汉志·六艺·春秋》有《世本》15篇,是最早记谱系的书《七录·记传录》有“谱状都”,已收书42种。《隋志》称为“谱系”系类,共收书53部。魏晋时,门阀制度盛行,所以此类书增多,遂成史学之一宗。 簿录类收目录书29种。《汉志》没有目录书,《别录》和《汉志》所据之《七略》即目录书之鼻祖。汉代以后,出现了许多官和目录,且分类有六分、四分、七分、五分之别,反映出这一时期目录学的繁荣。 最早为史部立类的目录书是西晋秘书监荀勖的《晋中经簿》。它分群书为四部,第三部分是史籍。东晋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把史部提到第二位。梁阮孝绪《七录》也以《纪传录》括史书。《隋志》因其大势,更分史书为十三类,体现了史学的长足发展。 三子部 《隋志·子部》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相当于《汉志》的诸子、兵书、术数、方技四略。 《汉志·诸子略》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十家去小说,亦称九流。故后汉张衡说:“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⑨。 先秦是诸子学说最盛时期。《汉志·诸子略》所录各家代表性著作,均为先秦时期的作品,后世无出其右者。先秦诸子中,比较重要的是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汉司马谈总结先秦学术,作《论六家要旨”,即此六家。《汉志诸子略》也把这六家列在前面,而以儒家居首。 汉代以后,儒家独尊,其它各家的发展受抑。更由于汉代天下一统,丧失了产生活跃思想的社会基础,所以诸子学说趋于衰落。《汉志》著录墨家著作六种,名家七种,纵横家十二种,都是先秦时期作品。《隋志》墨家三种,名家四种,纵横家二种。基本上是《汉志》已著录的先秦作品。《汉志》阴阳一家,《隋志》干脆取消其类。故墨、名、纵横、阴阳四家,汉代以后已无余绪。 汉代除经学发达之外,以儒家观点著书立说者也不少。《汉志·诸子·儒家类》收录汉人著作主要有陆贾、贾谊、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人。《汉志》儒家52种,《隋志》62种,其中东汉以后作品20余种。盖儒家与经学同宗,故尚可发展。 道家学说在汉初颇受重视。但《汉志》道家类著录汉人著作不多,并均不见于《隋志》,究其原因,这些著述,恐于道家学说未能有所发明,故未得流传。魏晋时玄学发达,宗《易》、《老子》、《庄子》为“三玄”,为其作注者甚众。《易》归经部,而《隋志》道家类音注《老》、《庄》的书籍占本类一半,皆魏晋以后人所作,是玄学兴盛的结果。 法家思想在战国、秦代起过重要作用。暴秦速亡,证明徒法不足治,故后代统治者多行其实而不崇其说,其学亦渐微。《汉志》法家著录十种,其中先秦人作品六种,《隋志》著录六种,只有两种是汉魏人著作。 杂家思想不宗一师,《汉志》称其“兼儒、墨,合名、法”,《隋志》谓杂家“通众家之意。”学说不拘一格,著作代有增加。《汉志》杂家20种,大部分是秦代以后人作,《隋志》增至97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