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汉志》著录9种,《隋志》5种。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很有价值的农学著作。 《汉志》小说家15种,《隋志》25种,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⑩。《汉志》所录尽亡,《隋志》有刘孝标注《世说》10卷,本文及注均有价值。 《汉志·兵书略》分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四类。《隋志·子部》则合而为一,统称兵类。《汉志》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其影响及于古今中外。《隋志》著录兵书133种,比《汉志》多80种,但无可与二《孙子兵法》相提并论者。 《汉志·数术略》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6类。天文、历谱类,科学成分多一些,五行,耆龟、杂占、形法类,迷信的东西多一些。《隋志·子部》仅留天文、历数、五行三类,将相当于《汉志》蓍龟、杂占、形法类的书并入五行类。殆因此类书籍迷信之共同性,故不再详分。 《汉志·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经类近似于现在的病理学,经方类记各种方剂医书,房中类讲节欲制情之术,神仙类讲修身养性之方。《汉志》著录医书36种,《隋志》增至256种。说明中医学自东汉以后又有新的发展。 《隋志·子部》将《汉志》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并为一类,从而使子部不仅包括了各家学说,也容纳了各种学科,使天文、历数、医方等实用科学获得了与诸子平列的地位。 四集部 魏晋以后,文集日广,故渐次成类。刘宋王俭《七志》有文翰志,梁阮孝绪《七录》有文集类,《隋志》称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三类。楚辞类相当于《汉志·诗赋略》。《诗赋略》著录战国至西汉的赋及乐府诗。东汉以后,赋不再是主要的文学创作体裁,只是把它汇为一编并加以注解,如“后汉校书郎王逸,集屈原以下,迄于刘向逸文,自为一篇,并叙而注之”(11),成《楚辞》12卷。当时人读《楚辞》,讲究用故楚地方言。《隋志》著录音释《楚辞》的乐府诗也是汉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隋志》总集类有《乐府歌辞钞》、《乐府新歌》等,盖其余绪。 《隋志·集部、别集类》著录个人文集886 部(含亡书)绝大部分是东汉以后人的作品,说明从事著述的人数大大超于前代。《隋志》说:“别集之名,盖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指屈原)以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志,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文籍增多,散无统纪,于是就有人对它进行整理和重新编辑,这样就产生了总集。最早采用总集体例的是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其书已佚。此种体例荟萃文章精华,《文选》是现存总集的代表,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文学评论著作,梁钟嵘的《诗品》是论诗专著。也归入总集类,说明文学评论这种新的学术还没有发展到足够壮大,故未能单成一类。总集类还有魏晋以后历代诏书及表奏,说明当时人注意的主要是它的文体而不是它的内容。 《隋志·集部》后有道、佛序各一篇,讲述道教、佛教源流。宗教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影响,尤其是佛教,有人认为即是中国学术之一流(12),但宗教终与学术有别,此处不论。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处于由先秦以诸子百家并列争鸣的学术形式向以经、史、子、集为主要学术形式过渡的阶段。《汉志》和《隋志》记录了这一时期各科学术或产生、或发展、或萎缩以至不传的情况,体现了目录书简明学术史的功用。 注释: ①《隋志·经部·易类序》。 ②同上,《论语类序》。 ③范文澜《经学讲演录》,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④⑤⑥《谶纬类序》。 ⑦《隋志·史部·古史类序》。 ⑧《隋志·史部·地理类序》。 ⑨《后汉书·张衡传》。 ⑩《汉志·诸子略·小说家类序》。 (11)《隋志·集部·楚辞类序》。 (1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载《新民丛报》1902—19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