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尤其是欧洲和前苏联东欧学者普遍认为,在二战中“法西斯德国的武装力量在数量、技术装备、战斗经验、经过实践检验的战略和战役原则,人员的侵略狂热诸方面,都超过了任何一支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1](第3卷,P544)在我国也有相当部分的专家持上述观点。一般来说,常规军事力量的比较可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力量,指战斗经验、人员素质、战略原则、战斗力等方面的比较。第二部分物质力量,指人员数量、武器装备、后勤给养等方面的比较。军事力量即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体,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日本、德国在二战期间同为轴心国成员、法西斯盟友,他们两国从未在战场上发生过战斗,两国军事力量究竟孰强孰弱,不能凭主观臆断来决定;也不能简单地根据武装力量人数的多寡,武器装备的先进与落后等来判断。而是要根据两国全面的综合的军事力量来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客观和正确的答案。本文正是依照上述方法来分析比较日、德两国的军事力量。 一、日、德两国军事力量在占领的面积、时间、战略原则以及战斗力等方面比较 从占领的海陆面积、时间、人口、数量等比较。帝国主义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扩大领土、奴役被侵略国的人民,从而达到称霸目的。日本军事力量在二战期间占领的面积范围、时间、人口数量等远远超过德国。日本早在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此后日本先后占领了华北华中等大半个中国。不仅如此,日军势力还直逼东南亚地区。从1939年至珍珠港事件之后的1942年5月上旬,日本先后占领了东南亚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在二战日军扩张的顶峰时期,日军侵占了直径近六千公里范围的海域,陆地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四亿多。从占领时间上看,日军占领持续较长,从1931到1945年长达14年之久。 与日本相比德国是一个“老牌帝国”,自俾斯麦以来德国就出现咄咄逼人的侵略扩张的势态。由于德国是一战中的战败国,不可能像日本一样早早地表现出向外扩张的势头。德国向外扩张迈出的第一步是在1938年春吞并了奥地利,这比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已晚了7-8年。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揭开了欧战的序幕,紧接着德军相继占领了西欧等地。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侵入苏联以后,所占领的大片领土在顶峰时期也只有六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三亿多,占领时间也不过从1938年至1945年,短短七年时间而已。另外从德国控制的海域范围来说和日本相比更是一无所有,海域范围几乎被英美所控制,海外的战斗也仅限于北非一隅。 因此,从日、德侵略的陆地范围、海域范围、人口、时间等来看,日军均要大于、多于和长于德军。 从战略原则来分析比较。日本早在1927年6月东方会议后,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密奏《田中奏折》,提出了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总战略。它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 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2](P56)这一奏折继承和发展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大陆政策,清楚地表明了日本先掠取满蒙,再占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亚太地区三步走的侵略扩张总构想。这一构想成了30年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总纲领。在这一总纲领指导下,1936年8月内阁五相会议通过的《国策基准》中确立了为实现称霸世界的总目标而南北并进的两面扩张战略,即立足大陆,北攻苏联,南击美国,称霸亚太。 德军也与日军一样,希特勒也有一个三步走的侵略计划:第一步建立一个囊括中欧的“大德意志”;第二步,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以此作为称霸世界的基地;第三步,向海外扩展,战胜英美,称雄全球。继日本于1937年在东方点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之后,纳粹德国也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3](P230) 由于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曾经采用过以小击大,以弱胜强的军事策略,击败过二个庞大的帝国,尝到了甜头,所以日本在制定侵略计划时,往往采取以蛇吞象的政策。如果说纳粹希特勒是一个骗子,但这个骗子还懂得打仗是要以经济实力作后盾的,只有经济实力超过对方,才有把握取胜。那么,日本法西斯却是一个疯子,这个疯子要和比自己国家的幅员大上百倍、国力高过数十倍的盟国决一死战,这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邱吉尔曾在1941年11月10日指出:“如果钢是现代战争的首要基础,那么,对于一个每年钢产量大约只有700万吨的像日本这样的国家来说,完全无端地引起对现在每年钢产量大约9000万吨的美国的一次战争,这全是相当危险的;而这还没有把英国所能做出的重大贡献计算在内。”[4](第3卷,P586)显而易见,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以美英为首的盟国,它们完全以实力为依据,忽略了军事战略原则的重要性,结果使美英在战争初期吃了大亏。 因此,在战争的战略和战役的运用上,日本和德国相比,日本要技高一筹,它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取得了比德国更“辉煌的战绩”。难怪美国历史学家在分析日本战役结局时写道:“在过去的军事史从未有过以如此小的代价取得如此大的战果的事例。”[5](第4卷10册,P707) 从战斗力方面比较。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军事帝国,由于日本国内经过长期的军国主义教育,国民中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意识,这种意识和思想不仅渗透和支配了政府各个部门,而且也渗透和支配了物质、精神和宗教。日本在天皇支持和怂恿下,军队和国民对战争的狂热性,要超过任何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即要求军人绝对效忠于天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以及杀身成仁等一整套封建尚武精神,使日本军人具有同他国军人无法比拟的狂热性,日军在战斗中战斗力极强,每一战都抱着破釜沉舟、视死如归的决战态度应战。“不惜牺牲,接迎敌人,实行果敢的进攻”。[6](P218)一旦战败,极少有士兵投降,立即剖腹自杀。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日本前线士兵投诚20人,逃亡1023人;1944年1-7月,投诚40人,逃亡1085人。[7](P24 5)如此庞大的军队,在战争中只有如此少的士兵投诚,这在法西斯轴心国是罕见的。对 于日本军队的战斗力,一开始西方国家不以为然,但随着战争的深入,英美两国渐渐认 识到这是一个难以对付的敌人。同日军作战多年盟军总司令,美国的麦克阿瑟也指出: 日本军人视死如归,并且一向不遵守惯例战争法规。收复巴丹的战事,日本军队惨烈抵 抗,炸毁许多隧道、守军也与遂道同归于尽,……日本守军五万人几乎是全部被歼灭, 仅俘获二十人。[8](P149~150)在二战后期日军为了挽救失败,将成吨的炸药满载在自 杀飞机和自杀性舰艇上,然后叫飞行员和驾驶员冲向敌舰、敌机与敌舰、敌机同归于尽 ,这支被称为“神风突击队”的日本敢死队,给英美的舰艇飞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即 使在战争后期日本军队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鉴于硫黄岛战役、冲绳岛战役日军顽强的 抵抗,使美军伤亡巨大。同时,日本准备采取“本土决战”,“发挥一亿国民玉碎精神 ”来保卫国土。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英当局估计,要彻底打败日本,还得苦战一年半的 时间,可能还要付出100万人的伤亡代价。[9](第1卷,P378)对于日军的战斗力,美英 两国是了如指掌的,因此,美英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本作战,减轻美英军队的伤亡, 缩短对日作战时间。 德国是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思想基石。纳粹党执政以后,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成为纳粹党国的指导思想,到1940年即第二次大战爆发后一年,这本纳粹党圣经在德国已经销售了六百万本。[10](上卷,P118)在这本极富煽动性的书里,希特勒描绘了第三帝国的蓝图,其露骨率直的军国主义思想,令人毛骨悚然。这本书提出了“未来德国国家和它有朝一日能成为--地球主人,所依靠的手段的轮廓概述。”[10](上卷,P120)希特勒特别详尽地谈到了这个Lebensraum(生存空间)的问题,当然希特勒的“生存空间”以及“日耳曼人是优等的民族”等理论在德国民众中也有相当的基础,因此大多数的德军士兵在纳粹极端的法西斯思想的宣传鼓励下,受毒比较深。 在法西斯思想的支配下,德军的狂热性和战斗力也是非常强的。在西线战斗中,德军和盟军,双方势均力敌--德国136个师,英、法、比、荷135个师,而且盟军还有十分有利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10](P994)但由于德军有强大的战斗力,再加之有周密的计划等因素,双方交战结果盟军被德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但德军和日军不同的是:无论在战争初期还是战争后期。德军的俘虏率远远高出日本,如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包括司令鲍鲁斯元帅以下的24名将军,2500名军官在内的9万多残敌投降被俘。[11](上卷,P362)到1944年8月底西线德军已损失50万人,其中半数是被俘的。[10](P1485) 日军与德军在性质上一样都是法西斯军队,但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历史较短,没有经过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洗礼,日本在经济上虽跨入了资本主义的门槛,但在思想上还保留着野蛮的封建主义的流毒。所以在战斗力、狂热性、野蛮、贪婪、狡诈等方面,日军要远远超过德军。因而即使同为法西斯国家德国在其残杀手段,野蛮、贪婪方面较之日军也自叹弗如,作为日本的盟友的德国政府也从派出的代表得到的报告中把日军称为“兽类的集团。”[12](P48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