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日、德两国军队人数、三军的武器装备来比较 在军队人数方面。二战期间日本总人口要超过德国,在军队人数上也要高于德国。日本从1931年开始疯狂的扩军备战,军队数量和预备兵员迅速增长。1931年日本总兵力为30.8万人,到1936年剧增为50.7万人,1937年底又猛增到108.4万人。[13](第1卷,P184)到1944年日军总人数大幅度增加,已达到720万人。其中,陆军550万人,海军170万人。[14](P955)到战争后期,日本准备采用“本土决战”全民皆兵,“发挥一亿国民玉碎精神”保卫国土,由于进行了总动员,日本军队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德国军队人数。日军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以如此快的速度扩军,这在日本战争史上,乃至亚洲和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德国从希特勒上台后立即着手扩军,在布洛姆贝主持下,制定出新扩军计划,到1934 年秋,德国陆军达到25万左右。[15](第1卷,P405)1935年,希特勒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备限制,军队人数出现跳跃性的发展,到1939年9月1日以前,德军总兵力高达314万人。1944年初德国进行了全国总动员。作战军队更高达760.7万人。[16](第3卷,P254)德国由于人口少于日本,因此德军在军队总人数上也要少于日军。 在陆军装备方面。日军总体要落后于德军。在日军一个营中自动和半自动步兵武器只占30%左右。[17](P126)在日本陆军装甲坦克部队的装备中,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占85%。[17](P131)从1943年起,开始生产装有88毫米伽农炮的,比较完善的中型坦克。但产量很低,全年才生产155辆。[18](P200~205)日军整个摩托化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日军火炮主要由75毫米和105毫米旧式野战炮组成只有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做过一些改进。[19](第2卷,P105~106) 陆军占整个德国武装力量总人数的70-80%,作为主力步兵,装备有大量的自动步兵武器以及迫击炮、高射兵器、轻炮和重炮,具有足够的战术独立性。后来又增加冲锋枪、机枪、新式反坦克大炮和迫击炮,以提高部队的火力。在战争爆发前,德国的步兵在火力上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的军队。1939年德陆军已装备各型装甲车辆3200辆,反坦克炮1.12万门,迫击炮4624门,步兵炮3340门,轻型榴炮4 845门,重型榴炮2 049门,100毫米伽农炮300-350门。[20](P381)1944年,德国已装备了T-6“虎王”式重型坦克。德国的部队摩托化程度很高,为它的“闪击战”提供基础。 在空军领域。日本的空军分别编入陆军和海军的建制即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日本作战飞机从1939年9月-1945年8月共生产55000多架。[21](P399)如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的技术性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要领先于欧美的战斗机。美国学者约翰·托兰指出,“日本零式”飞机飞得比他们(指美国P-40B飞机)快,也比他们灵活,爬高的速度之快惊人。[22](P305)从1943年日军开始装备“三菱”TB-03重型轰炸机和“敢死”T-03型俯冲轰炸机,以及“中岛”伊-03型歼击机,日本的这些新式飞机在当时世界各空军强国中并不落后,某些方面可以和德国飞机匹敌。日本空军不仅装备新式而且飞行员技术也是高超的,英外交大臣艾伦曾说“日本在空中表现出来的技术确实超出了我们的意料”。[22](P324) 希特勒对空军的发展高度重视,德国40%的扩军备战经费都被用于空军,因此,它在德国三军的发展中速度最快。希特勒上台时,德国空军只有5架轰炸机、3架战斗机、5架侦察机、各种飞机共计只有250架,而且德国航空工业的生产能力也很低。到了1935年3月戈林正式向世界宣布,德国已建立起自己的空军。此时德国有飞机2500架,其中作战飞机800架。1936年4月1日德国拥有11158架飞机,作战飞机为3820架。[23](P35~36)1939年8月前,德国空军拥有作战飞机4093架。1944年初德空军作战飞机总数为5585架。从1939年9月1945年德国共生产89500架飞机。德空军主要飞机有:中型双发动机轰炸机JU-88和He-111单发动机俯冲轰炸机JU-87,歼击机Me-109和FW-190,以及多用途飞机Me-110。在战争初期德国飞机在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上优于美、英、苏,可以和日本“零式”飞机媲美。另外,德国在飞机的研发上仍领先于主要各国,如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诞生在德国。 在海军领域,日本要远远领先于德国海军。一战以来,日本舰队已居世界第三位。1937年7月初,日本海军有战列舰9艘,巡洋舰33艘,驱逐舰97艘,潜水艇55艘,航空母舰6艘。舰队4个。到了1939年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已不分上下,日本海军: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6艘,巡洋舰37艘,驱逐舰122艘,潜水艇62艘;美国海军:战列舰15艘,航空母舰6艘,巡洋舰36艘,驱逐舰104艘,潜水艇56艘。[24](P80)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就诞生在日本。日本海军在顶峰时,拥有12艘战列舰,20艘攻击和护送航空舰,31艘巡洋舰,78艘驱逐舰,130多艘潜艇。[25](第4卷,P688)另外海军还有几千架飞机的海军航空部队。在珍珠港一战中,日军联合舰队在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指挥下,用舰载机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炸沉炸伤美国太平洋舰队近20艘大型舰只,其中包括8艘战列舰,击毁飞机约230余架,美军死亡约2334人,在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覆没。[11](P357)日本这种新型先进的攻击方式,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首创的。日本海军不论在数量上、质量上、技术上,还是在人员素质上、实战经验上、诸军种配合上均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这让它成为二战中最令人生畏的一支海上力量。 德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比,不仅规模、吨位、质量、技术等方面远远不如日本,而且也无实战经验。由于希特勒的指导思想是“先大陆,后海洋”的方针,他认为德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法国、苏联等陆上“巨象”,而不是英国这一海上“巨鲸”,所以从一开始德国对海军建设不够重视。尽管如此,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的海军建设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34年秋开始建造“布吕歇尔”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型巡洋舰,以及5艘驱逐舰。[15](P453)虽然纳粹德国的海军建设计划野心勃勃,但由于多种因素,它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到欧战爆发时,德国的海军力量和日本以及英美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当时,它只有2艘战列舰,3艘装甲舰,1艘重型巡洋舰,6艘轻型巡洋舰,21艘驱逐舰,12艘鱼雷艇和57艘潜艇。[15](P473)德国海军是由舰队和岸防部队组成,实际上没有自己的航空兵,再加上舰艇数量、吨位、技术、性能等远不如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海军。所以在海上德国常处于被动的局面,二战期间海控权由英美等国把持。当然德国的海军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它有其特色:就是大规模使用潜艇。 此外,在新式武器的研发上,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在研制细菌武器、化学武器方面也领先于德军。日本的“731”部队曾在我国东北地区展开大规模试验和研制细菌武器。日军在实战中也运用,如在浙江、山东等地先后大规模地投放细菌弹,给中国人民带来 了巨大的灾难。另外还有新近披露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了制造原子弹也实施过绝密的“ 仁方案”。二战中德国的陆军装备要远远领先于日本,还有德国的一些尖端武器的研制 也要超越日本。德国将V-1和V-2导弹装备德军。V-1和V-2导弹,以及喷气战斗机等,不 仅在法西斯国家中是处于领先地位,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流的。但是,德国并不 是所有的军种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在军队人数上要超过德国;在海军领域,日本要远 远先进于德国海军,日本的航空母舰、主力舰等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在空军领域,尽管 德国在数量上要超过日军,但在某些机种领域日军毫不逊色于甚至超过德军。值得一提 的是日军在研制细菌武器、化学武器方面也要领先于德军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从双方 军队的结构来说,日本三军总的来说是比较均衡发展,这表明日军建设比较平衡和全面 发展。日军陆、海、空立体协调作战,不仅在世界首创,而且改变了世界战争结构和方 向,同时对盟国更具有威胁性。而德国三军建设畸形发展,只重点发展陆军、空军,忽 视海军建设,军队建设不够全面。在二战中,盟国在海上几乎没有遇到德国强有力的挑 战,盟军海上交通畅通无阻,保障了盟国的后勤给养,这成为二战中德国失败的主要原 因之一。 综上所述,日本和德国作为二战中的法西斯侵略国家,在战争的准备和战争的过程中有极大的相似性。德国在陆军和空军的某些武器装备方面以及某些尖端武器领域等诸方面固然有其长于日本之处。但是,日本因其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能在二战期间负隅顽抗的时间长于德国,侵占的面积多于德国,它在军队的战斗力上、在军队的人数上、海军和空军的某些武器装备上以及在战略原则上等要优于德国,因而不能随便得出,在二战中德国军事力量要超过日本的结论。所以重新认识日本在二战中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加强对日本军事力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二战中东方战场作用的认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地位,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当前日本的军事力量,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诸编1)[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3]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4][英]温斯顿·邱吉尔。伟大的同盟[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5][苏]Н·г·安德尼科夫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6][日]实松让。海军大学教育·附录海战要务令[M].东京:光人社刊,1975. [7][日]家永三郎。太平洋战争[M].东京:岩波书店,1980. [8][美]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回忆录[M].台北:台湾文国书局出版,1985. [9]军科院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10][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1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2]军科院主编。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13]军科院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14][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5]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局。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M].斯图加特:德意志出版社,1979. [16][德]米勒-希勒布兰德。1939-1945年的德国陆军[M].法兰克福:鲁沃尔夫出版社,1989. [17][日]福井静夫。对现代武器特性的看法[M].东京:新潮社,1995. [18][日]加登川。帝国陆军坦克兵[M].东京:岩波书店,1974. [19][英]理查德。日本的作战武器[M].伦敦:老格林威治出版社,1968. [20][德]安·希尔格鲁贝尔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21][苏]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与教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22][美]约翰·托兰。日本帝国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3][英]马修·库珀。德国空军(1933-1945年)[M].伦敦:柯林斯出版社,1981. [24]王连元。美国海军争霸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25]军科院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