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现状与前景(六篇)(3)
2.美国对外关系 在中美关系的研究上,新作不少。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苏格的《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 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代表性的论文有李世安的《46年来的美国对台湾 问题》(《台湾研究》,1997年第2期)。 在早期的中美关系研究上,王立新的著作《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 出版社,1997年版),就鸦片战争前至1898年这一历史时期的传教士在中美文化交流中 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许多学者认为美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基本准则。但是越来越多的 学者也提出和同意国家利益是美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准则之一。前者以徐世澄为代表,他 在论文《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东方出版社论文集,1999年)中持这一观点。后 者可见于张建新的论文《寻求大国的庇护:太平洋战争期间澳美关系评述》(《史学集 刊》,1998年第4期)。 贾庆国在《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对50年代中美关系最为低落时期,仍然存在着改善的可能进行了分析。 顾宁在其论文《美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映及影响》( 《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中,认为从尼克松时期开始的“遏制”但不“孤立”的对 华政策源于1996年的美国国会听政会。 关于中美关系的现状,贾庆国与汤炜的《棘手的合作: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前瞻》(文化 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和朱成虎主编的《中美关系的发展及其趋势》(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都强调了两国的合作在增加,对抗在减少,中美关系在建设亚太地区冷 战后的新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3.移民政策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梁茂信在《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一书中,对美国的移民政策作了全面考察。 丁则民在《美国移民史中的排外主义》(《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中,讨论了美国 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政策。 戴超武则在《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 中,具体地考察了美国的亚洲移民政策。 近年来也出版了一些好的译著,其中重要的有《美国的激进主义》、《美国赖以立国 的文本》、《美国外交文件》等等。同时涌现了一批极有作为的美国史史学批评学术新 秀,如杨玉圣等人。 在近年来涌现的一批美国史研究人才中,除了上述著述的作者外,还有大量公务员、 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等。其间,出现了一批选题新而专的博士论文,其中包括思想 史、城市史、区域经济史、黑人史等多方面的内容。南开大学博士生吴金平等人的博士 论文,还为美国一家出版社选中,即将以英文出版。 在学术交流上也较为频繁,在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 学和南京国际关系学院,都召开过国际会议或各种专题讨论会。 二、美国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史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在选题上有严重偏向,特别是偏向 中美外交史的著作过多。例如从1995年到1999年,据不完全统计,有58部专著问世。但 是其中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有36部,约占62%;而关于研究美国历史本身的仅有22部, 只占34%;关于黑人史和妇女史的几乎为零。论文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外交史和中美关 系史的论文共180篇,占总数的41%,并且集中在二战前后和冷战时期。 第二,是选题陈旧,资料薄弱,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严重。多数论著都未能利用档案文 献;即使在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中,借助第一手文献进行研究的为数也不多。 第三,从论著的规模看,大多偏向于大而通,真正的专题研究比较少见,因而具有坚 实基础和创新意义的论著不多。 第四,多数论著几乎落后于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没有反映出过去研究的新进展。所 借鉴和利用的国外著述的论点和资料比较陈旧、不准确和不全面,论著的分析框架也比 较陈旧。 第五,资料建设不够。目前需要做好美国问题的工具书和基本资料的引进工作和编纂 工作。 第六,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研究美国史的单位和点正在萎缩,人员减少,资金投入 严重不足。而同时在人才培养上也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利于中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 。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