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新世纪世界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潘迎春 参加讨论

2002年10月12-15日,由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和《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新世纪世界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世界历史》杂志主编武寅研究员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应邀出席会议的40多位代表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历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新闻出版单位,知名世界史学者齐世荣、马克垚、刘家和、庞卓恒、王敦书先生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新世纪我国世界史学界召开的首次以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世界史学界的群贤毕至,济济一堂,畅所欲言。与会代表围绕学科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诸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讨论最多的有以下问题。
    一、学科定位问题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世界史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与会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武寅研究员作了系统发言。她认为,在经济学、法学等应用学科门庭若市、而历史学科相对冷清的情况下,我们一是要保持平和心态,要有为历史科学献身的精神,并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二是要积极回应社会各层次的需求,尝试新的途径。我们的学科定位应是保持基础学科传统,积极回应外界的冲击,普及世界史知识,主动出击,发挥世界史学科应有的作用。应鼓励原创性的开拓,要说自己的话,出自己的书,形成自己的学派--中国学派。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先生呼吁世界史工作者要研究社会关注的新问题、大问题,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考察、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考察、二战后通俗文化的兴起及影响等。中国人民大学李世安教授认为历史学科具有记忆功能、反思功能和爱国主义功能,历史不为人服务、不为时代服务就会失去其功能。《世界历史》编辑部主任赵文洪呼吁广大史学工作者关心世界史学科建设,准确了解社会的需要,关注各学科对世界史学科的渗透,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世界史学科的了解和支持,要积极主动地把研究成果推向社会,影响社会,振兴世界史学科。四川大学何平教授介绍了台湾学者对世界史研究的社会功能的看法:世界史的研究关系到一个民族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在全球化的今天更需要有全球的世界观,这个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世界史研究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人文素质,通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比较,能够更好地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能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有助于我们形成优雅的人文素质。与会者还认为世界史学科在面向现实、服务社会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北京大学高毅教授指出历史研究不能太务实,人文科学是一种长时段的精神建设,史学成果对社会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长时段的、潜移默化的,史学工作者应有远见,有胸襟。
    二、世界史体系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庞卓恒先生认为研究世界史问题需要有体系,世界史研究可着重研究规律性的问题,如先进变落后的问题,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变化,全球化的规律等。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则提出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他认为,进入近代后,全球的共同趋势是现代化,应以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尝试构建中国自己的新学科体系,既符合时代需要,也符合学科发展需要;既有时代性,也有历史性。中国当前的主题是现代化,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苏联体系曾对中国学科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能涵盖妇女史、环境史等分支学科。他认为中国世界史学科有三个倾向或基本观点:以经济、社会变化为主题的传统观点、吴于廑先生倡导的整体世界观、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发展观,实际上后两种世界史观是相通的,从分散到整体以至现代化,代表同一种发展方向,而以社会经济变化为指导的传统世界史观带有苏联体系的烙印,需要重新构建。他的现代化世界史体系引起了代表们热烈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刘北成教授认为现代化史观与整体史观具有重大差别,以现代化为主线,将使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集中于发达国家,忽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由此产生的片面性必将制约全球史观的形成。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支持刘教授的观点,认为建立体系有统一结论之嫌,历史研究应鼓励多种解释,不宜有太多的结论和规律,否则历史学的任务就过于沉重。武汉大学李工真教授指出科学无权威,不要忙着建立体系,世界的历史往往不是用一种理论就可以全面概括或解释的,历史研究最重要的是弄清事实。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认为不一定只有一个体系,大家可以兼容并蓄,鼓励百花齐放,可以从全球化的视角,也可从其他视角,如全球史观的视角来研究现代化,要站在世界看中国。齐世荣先生认为目前不宜提倡构建体系,因为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还有许多空白点,微观研究的基础尚不具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