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伊丽莎白统治中后期和斯图亚特王朝前期,议会有关流民的立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议会的立法辩论更激烈。前期的争论主要围绕1572年法令和1576年法令, 后期的争论主要是针对1597年法令。经过充分的辩论和酝酿,法令最终出台。在这个时 期里,法令在内容上有一些变化和补充,反映了人们认识上和观念上的一些变化。1572 年法令又恢复严刑峻法,该法令与以往不同的是实施强制征收济贫税。由原来自愿的慈 善行为改为按财产比例交纳,交济贫税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济贫资金开始实 现由“募”向“征”的转变。用法律代替劝说,用强制代替自愿,用征税代替募集,至 此初步形成济贫税制度,使济贫税纳入了法制的轨道,更有效地保障了济贫资金的来源 问题。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了慈善和道德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由“募”到“征”的转 变,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议会作为国家政府机构实现国家立法机构职能的重要表现 ,是其积极参与并承担国家责任的具体体现,议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它不仅提升了议 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为它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政治奠定了基础。在1572年法 令中,议会未提出解决健康流民问题的有效办法。这个方面的不足在4年后通过的议会 法令中得到解决。1576年法令中最重要的规定是要求每个城市、自治镇和集镇治安法官 应为流民提供生产材料,“让有希望的年轻人习惯劳动,并在劳动中成长,而不是游手 好闲……并使其他愿意或需要工作的人也有工可做”[6](p72)。每个郡都要建感化院, 将那些有工作机会而不去工作的人送进感化院,实行强制劳动。可以说,1572年法令和 1576年法令奠定了英国济贫法的基础。到1593年时,议会经过认真讨论,颁布法令,废 除对流民施以死刑、监禁、烙耳等酷刑的血腥条款,但并未取消体罚,恢复了有关鞭刑 的规定。从此,英国流民立法基本走上了以救济为主,惩罚为辅,政府管理济贫的轨道 。慈善救济原本是教会的事,中世纪以来王权与教权之争一直不断,削弱教会权力是许 多国王的梦想,从亨利八世到伊丽莎白女王,在议会颁布的惩治流民的立法中逐步地实 现了这个梦想。政府管理慈善救济事务从另一个方面也加强了王权,满足了国王的需要 ,削弱了教权,将国家行政的触角伸到社会生活的细致方面,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职责, 实践着民族国家统一体的管理者的重任,为英国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当然,在赢得 权力的同时,也承担了一份责任。 1597年,议会经过激烈辩论出台了一部十分重要的法令,它的原则为近代济贫思想奠 定了基础,成为此后指导英国国家济贫的重要思想原则。经过补充完善,1601年再次颁 布,并作为重要法令长期执行。该法令是经过充分酝酿产生的一部有关流民的法令。法 令对救济方式及官员的责权做了详细规定,不仅为英国的济贫工作确定了思想原则,也 为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英国的济贫工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它是以往法令的总结 和议会激烈斗争的产物,是经过议会里的有识之士长期思考和近百年的社会实践的结晶 。这种辩论充分说明,即使在阶级利益基本一致的议会中,也充满矛盾。从议会辩论的 档案资料来看,辩论的焦点主要是惩罚还是救济的问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济贫问题存 在着较大的分歧。整个16世纪,议会对流民问题在观念上和态度上前后发生了比较显著 的变化。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议会企图通过严厉的惩罚手段解决流民问题。但经过长期 的实践证明,严刑峻法不能解决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流民问题,因此,议会必须调整政 策,政策上的变化突出反映在1576年法令中。立法者不再把流民无主、流浪、乞食完全 归于懒惰、厌恶劳动等个人原因,认识到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于是尽力为失业者提 供条件,加以安置。这种观念的变化突出地体现在对待健康流民的态度上:由原来的严 惩为主,改为帮助提供就业机会。对流民惩罚虽然没有完全取消,但最严厉的惩罚取消 了。立法的主要内容是济贫问题。总的来说,1601年济贫法基本思想一直执行到1834年 济贫法修正案颁布。它为当代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斯图亚特前期议会有关流民 的立法工作已经不是重点,立法在内容上也没有大的变化,更无创建,议会与国王之间 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三 从都铎时期针对流民的立法来看,议会法令与国王意志基本是一致的,这就提出一个 问题:一般而言,国王立法权强化,会导致议会立法权的削弱;反之,议会立法权的增 强,也会导致王权的衰落,这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从以上历史事实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正是这一对矛盾却在都铎时期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都铎立法悖论 ”现象。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都铎立法悖论”现象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 殊现象,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众所周知,都铎时期是英国从中世纪封建社会 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它摆脱了前朝的王朝混乱局面,开始建立 统一的近代民族主权国家,进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确立了强有力的君主专制 统治地位。但英国王权始终没有达到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家王权所具有的专制程度。国 王的征税权、立法权等都受到议会的制约。都铎时期,君主们的统治仍然需要议会的支 持,特别是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另外,如前所述,都铎时期英国资产阶 级羽翼未丰,无力也无心与强大的王权抗衡,为确保资本原始积累的顺利进行,实现其 发财致富的目的,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王权来保护国内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也愿意 加强王权。这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双方利益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出现的历史现象。因为,无 论是“血腥立法”还是“社会福利”立法,其根本目的都是解决社会危机,避免发生政 治叛乱,稳固统治,在这一点上,议会与国王的利益是一致的。立法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它完全符合各有产阶层的利益,所以自始至终均得到他们直接、间接的支持。于是, 在都铎政府中议会和国王成功地协调一致,团结一心,最终成功地将不幸的人民大众置 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但是,从维持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不乏进步意义。它以法律的 形式确认了国家和政府对贫民和流民应负的责任,部分地实现了封建政府(君主专制)向 近代政府(代议制)职能的过渡,使原本对立矛盾的双方奇妙地统一起来,反映了客观历 史的要求,造就了伟大的国王,也提高了议会的地位,使“值得救济”的人得到了一定 程度的救济,维护了社会安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职业技能培训和普及教育的发 展,进一步巩固了统治,无疑为英国未来的繁荣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政策基础和法 律保障。议会在立法过程中实践和完善自身的功能,也为以后确立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2-09-11 【参考文献】 [1]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尹虹。有关英国都铎和斯图亚特前期流民问题研究概述[A].刘明翰等。2000年环球回 顾--社会转型问题天津国际学术会议论丛[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莫尔·乌托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5]Turner,R.C.JA History of Vagrants and Vagrancy and Beggars and Begging [M].London,1887. [6]Leonard,E.MThe Early History of English Poor Relief[M].Frank Cass & Co.Ltd.,196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