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冷战后东北亚安全体系的“挑战者”(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孙逊 参加讨论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一直坚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并且 庄严承诺中国绝不称霸。中国长期致力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特别是在朝鲜半岛问 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成功举行,受到了国 际社会的一致好评。的确,中国在该地区安全体系中享有的威望在不断提升,但这种威 望提升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致力于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自然回报,中国政府从未刻意夸大 这种威望的提升。目前,东北亚不存在一个成熟的地区安全机制,实际上是美国主导的 一系列双边军事联盟条约在发挥作用,这种影响对地区安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 一面。中国政府虽然对美国通过双边同盟主导东北亚安全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也 对美国的联盟战略损害中国利益的部分加以严正谴责,但中国仍然执行不结盟的外交政 策,尽全力维持东北亚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再以朝核问题为例,中国政府努力促成六方 会谈机制,没有采取“坐观血腥厮杀”的战略,帮助美国暂时摆脱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 地。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家行为和政策宣示并不具备“挑战者”的基本要 素。显然,米尔斯海默深受历史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重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从而 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大国政治的悲剧是历史线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偶然真理 中找出真理还需一个复杂的证伪过程。
    2.“建立均势”还是“推卸责任”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尼古拉斯·斯巴克曼 认为,现实主义有两个主要的理论台柱:均势论和地缘政治学。(倪世雄,2001:65-67 )然而,均势理论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争议最大的理论,它遭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批判。 汉斯·摩根索认为,均势有几个方面的缺陷:(1)不确定,因为尚没有绝对可靠的方法 来测量、评估和比较权力;(2)不真实的,因为国家领导人试图谋取优势以弥补均势的 不确定性;(3)不充分的,不能说明1648年到1914年的大部分年份里国家关系缓和的原 因,因为该理论不相信当时欧洲的基本统一的认识和一致的道德具有约束作用。(多尔 蒂,2003:47-48)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又展开了一轮对均势的反思。华尔 兹在《冷战后的结构现实主义》一书中指出,为什么冷战后结构现实主义的名声不好,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利用权力平衡对抗其他国家的现象一再出现,尽管现实主 义学派预测遭受破坏的均势总有一天会重新恢复,但是均势理论的局限性又在于--这 也是社会科学理论共同的局限性--它无法说明什么时候恢复。单极稳定论的提出者之 一、美国学者威廉·沃尔弗斯认为,尽管均势恢复终将出现,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华尔兹敏锐地指出,现实主义理论更擅长于说明什么事情将会发生,而难于说明将会 在何时发生。理论不能解释“明天”何时来到,这是因为国际政治理论解决的是国家受 到的结构压力,而不是解决国家如何对这种结构压力做出反应。(Waltz,2002:47-51)
    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对均势进行了新的阐述,并针对均势理论所 受到的批判,试图对国家何时倾向于均势,何时倾向于推卸责任(buck-passing)做了科 学的论证。他认为,均势与推卸责任是国家用以保卫均势、反对入侵者的主要策略。通 过建立均势,受威胁的国家本身必须参与遏制和承担必要时抗击入侵者的重任。而采用 推卸责任的战略,它们就可以设法让另一大国遏制入侵者,自己则冷眼旁观。受威胁的 国家常常会采用推卸责任而不是均势战略。在两极体系中,受威胁的大国必须去抗衡其 对手,因为没有其他大国来承担责任。在多极体系中,被威胁国家能够而且经常推卸责 任。发生推卸责任的次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威胁的程度与地缘因素。一般而言,潜在霸 主控制的相对权力越多,体系中所有被威胁国家就越有可能摒弃推卸责任而形成一种均 势联盟。(2003:319)
    从严格意义上讲,东北亚地区尚没有一个国家能称之为地区霸权国,美国尽管在东北 亚地区驻有强大的军事部队,而且辅以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但并不完全具备其在其他 一些地区的主导作用。因而按照传统均势理论,冷战后东北亚安全结构将会出现“力量 均势”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模式的选项不是惟一的,基本上存在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就是东北亚国家对现有的霸权国美国实施均势战略,遏制美国在该地区发挥主 导作用。事实上,这种均势并不存在或者是并不明显。这说明建立均势和推卸责任中一 些国家选择了后者,它们希望有一个大国挺身而出来制衡美国,它们则冷眼旁观,以期 达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多极体系中,被威胁国家更喜欢推卸责任而不是均势,而推 卸责任直接动摇了建立强大均势联盟的努力。
    第二种可能则是对中国实施遏制战略,前面已经论述过,米尔斯海默将中国视为怀有 修正主义意图的国家,如果中国成为潜在霸权国,东北亚的多极结构将变得不平衡,美 国必须及早遏制中国。因此,东北亚其他国家应该摒弃推卸责任而形成一种遏制中国的 均势联盟。从冷战后东北亚安全格局的演变来看,这种均势联盟主要表现在中美日开放 型三角关系的特质上,也就是美日以其同盟为轴心来遏制中国。美日两国对迅速崛起的 中国经济及随之而来的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担忧,是日美同盟再定义过程的重要因素。力 量对比再次成为中美日三国关系的焦点。这更像是两个强国联手防备一个潜在的强国, 而不是均势所要求的两个弱者联合起来与一个强国抗衡。(任晓,2002:55-56)除了美 日同盟存在遏制中国的意愿外,东北亚还不存在一个以日美同盟为核心遏制中国的均势 联盟。
    既然前一种原因使东北亚国家选择了推卸责任,那么后一种现象将如何解释呢?其实从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里还是能寻找到答案的。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 布什政府自上台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以后,积极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美国 单边主义能够发挥作用的逻辑前提是,其他国家必须奉行“跟着强者走”(bandwagoning)的战略。按照米尔斯海默的观点,“跟着强者走”是指受威胁的国家不 会阻止侵略者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获取权力,而是与危险的敌人结盟,希望至少可以从战 争中获得少量战利品。米尔斯海默强调指出,“跟着强者走”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有效选 择,因为虽然“跟着强者走”的国家可以获得较多的绝对权力,但是危险的侵略者会取 得更多权力。(同上:203)在现实世界中,实际的选择是建立均势和推卸责任,从这个 意义上说,美国的单边主义面对现实主义世界是必然要遭受挫折的,这也正是米尔斯海 默坚持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注:此说法来自于米尔斯海默2003 年11月4日在复旦大学的专题讲座。)因此,美国建立联合东北亚国家遏制中国的联盟体 系的企图在理论上是难以奏效的。第二,米尔斯海默强调,国家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 的意图。虽然美国政府定期公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但是东北亚国家对其长远战略 意图还是心存疑惑。朝核问题爆发后这种疑惑就变得更加突出。东北亚其他国家非常关 心的重要问题是,美国将来是否会默许中国发展为该地区的霸权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东 北亚会不会出现中美合作的局面。而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又是非常复杂和模糊的。此外 ,再加上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存在着中美日、中俄美等多种三角关系,因此导 致在东北亚安全体系中难以形成对抗某个大国的均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