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社会经济现代化和局部生活贫困化共生 首先,世纪初西方世界经济的初步现代化和局部生活贫困化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代化,无疑居民的人均生活水准得以提高,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掩盖了部分居民生活贫困化的基本事实。本世纪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欧、日本,无论是本世纪初,还是当代西方世界,都存在部分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情况,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还有贫民窟现象。一般说来,本世纪的贫困化现象属于绝对的贫困化。 其次,本世纪下半期西方经济的丰裕社会和局部生活相对贫困化 随着五六十年代,西方世界经济现代化的高度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达到了丰裕社会的程度。以美国为例,192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1971年已达到10000亿美元大关。和30年代解决居民生活温饱问题不同,六七十年代以来要解决的是提高生活质量问题(13)。美国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一个城市四口之家的最低收入标准1929年为2531美元(按1960年标准推算);1964年为3169美元;1973年为4540美元,2340万人;1978年占11.4%;1982年为9862美元,3055万人,占16%;1988年3250万人,占13.5%;1992年为14335美元,3690万人,占14.5%。可见贫困化已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贫困化。其中,老年人、妇女、儿童、有色种族等群体中的比例则高得多。在日本和西欧各国,这种情况也是大同小异的。 第三,西方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和福利保障社会化 西方国家的高度现代化是和福利保障社会化分不开的。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发展和完善了福利保障社会化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福利国家。其中英国模式、瑞典模式和美国模式(14)引人注目。福利保障社会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和经济周期的兴衰;影响到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还直接涉及社会结构和社会贫困程度的变化。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保护器、安全阀和调节剂的特殊作用。社会福利保障的健全和发展涉及到效率与公正、发展与稳定、丰裕与贫困、权利与义务、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现代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面临保障负担危机。 注释: ① 参见拙文:《试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载《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 ②③ 《列宁先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42、884页。 ④ 参见本人1993年10月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魂系中华”系列讲座上的报告《当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问题》。 ⑤ 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表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⑥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0页。 ⑦ 《列宁选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1页。 ⑧ 拙文:《美国现代史上四次经济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⑨ 拙文:《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世界历史》,1991年第2期。 ⑩ 拙文:《战后初期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兰州学刊》,1988年第6期、1989年第1期。 (11) 拙文:《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两极世界》,载《世界历史》1991年第1期。 (12) 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1993年版。 (13) 拙文:《肯尼迪、约翰逊社会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兰州学刊》,1986年。 (14) 拙文:《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载《世界历史》1993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