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试析史迪威与陈纳德的个性及对中国战区的影响(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档案》 王晓华 参加讨论


    在史迪威地面攻击的方案中,要使中国军队经印度沿胡康谷地进入缅北进行反攻,并使缅北与滇西的远征军连成一气,必须由美国出资,在原始森林与河谷中修筑一条公路,从印度雷多到缅甸胡康谷地,再经密支那与滇缅公路相接,以便在进攻时,提供后勤和物资支援。史迪威认为这条公路必须修筑,这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他说:“这条公路不但是可能建成,而且也是值得花费那么多物资去修筑的。”而当时绝大多数人反对这种劳民、伤财、旷时的“蠢举”。缅北的山区,地理条件是大山沿河谷形成南北走向,而史迪威要修筑的公路却是东西走向,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要与沿途的日军进行战斗,修路之艰难和路成后的运输量相比,永远也不值得花费这么巨大的人力与物资。
    陈纳德对该公路的评价是:“雷多公路除了可替史迪威的缅甸作战作藉口之外,任何对它的价值的现实评价会显示出它不过是徒糜公帑的装饰而已”(15)。
    英军驻印缅军军团长斯利姆将军,一个对史迪威评价较高的人,在谈论该公路时说:“我宁愿用修筑这条公路所需的物资来发动一次全面攻势,把仰光以北地区都收复。这样,能够运入中国的物资将远远超过这条路的运输量。”然而只有史迪威坚持,工程才得以继续。
    经过史迪威的努力,1945年2月,这条命名“史迪威公路”全线修通,每月约6000吨的物资从印度经雷多公路远往昆明。此时缅北战争已经结束。空运队正应用600架飞机和20个机场,每月运输7万吨物资飞越驼峰,其中8月份有一天,空运队运输了5327吨物资到中国,几乎和史迪威公路一个月的运输量相等。”(16)因此,陈纳德认为,史迪威公路的实际价值除外,成了一个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的代名词。
    就在史迪威与陈纳德就地面进攻与空中进攻争论不休时,美国陆军部中就有人认为:重新打通滇缅路十分必要,这与使用空军力量非但没有冲突,而且是对空军的支持。为满足中国战场的作战需要,必须建立一条可靠的补给线。而即使空运司令部能够完成陈纳德所需求的所有必需物资的任务,只要日军仍然占领着北缅,这条空运线以及位于阿萨姆的终点站就始终处在敌人的威胁之下。要保证空运安全,就必须把部队开进缅甸。要把作战物资送到中国地面部队手中。就要开辟陆上通道,作为空中运输线的补充。空军与陆军应该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在共同的目标下最大限度地打击日军,可惜史迪威与陈纳德都不能接受这个意见。
    
    一个人的个性,如果他是掌握历史发展关键的重要人物,历史的发展,肯定会或多或少受其个性的影响。史迪威与陈纳德互不相容,他们性格强的个性对中国战场所起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两个性格刚强的人就象人们比喻的那样:“一个槽上拴不住两头叫驴。”而史迪威尤其是这样,斯利姆将军说:“史迪威倔强的象驴子一样。”他“真是因执极了,这正是他性格中最糟糕的一面。”他在朋友和部下面前是亲切、幽默而自然的,但他因这个或那个原因对某人产生偏见与分歧后,就会变得暴躁、尖刻,听不得反对意见。马歇尔将军是史迪威的好朋友,他对其评价说:“史迪威是史迪威自己的最大敌人。他从不打算掩盖一下他对无所作为的英国人和中国人的轻蔑的态度,与他们的关系因此就很坏,与蒋介石、蒙巴顿、陈纳德等人都无法相处,可以说,他身上缺乏的是坚强的自控能力。”
    史迪威与陈纳德个性不能相容所造成的最大恶果是1944年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即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中最为明显。
    1944年2月,陈纳德侦察到日军在河曲地区集中了大量军队、坦克、大炮等,判断日军有一次大的行动。他立即通知史迪威,建议空军立即打击日军运输线,但未引起史迪威的重视。他此时远在缅北的密林中,指挥驻印军夺取胡康谷地和监修中印公路,完全忘记了他的身份还是中国战区蒋介石的参谋长,还应该制定各个战区互相呼应的一整套作战方案,难怪被人潮讽为“美国陆军中最优秀的三星连长指挥排一级规模的缅甸战争。”3月下旬,日军开始行动,陈纳德再次向史迪威发出“中国危矣,若非输运较多吨数予空军,则应付日本人威胁之准备,实无可能也”。“华军将竭力抵抗者,吾人亦将尽力予以空援,吾人所能增强华军者实力薄弱……将来作战,必极艰苦矣”(17)。史迪威只注意缅北反攻,动用了大批物资,对陈纳德的警告,冷冷地答复为:“改进你的供应情况,实无可能。”4月中,日军十几万人分犯豫中,只一个多月,便占领河南全境,紧接着又发动湘桂战役,陈纳德致史迪威信中要求调物资支持,他说:“你在缅甸之战毕竟是为开辟一条较好的中国供应路线,且我相信中国本身安全已在危险中,故敢直言耳,我相信若果能够改变在华空军的地位,中国之危机便可改变了,我诚信你必为这目的而有所行动。”(18)陈纳德的话是有道理的,应该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果中国被日本占领,那收复缅北,打通运输线还有什么意义?史迪威不为所动,继续将分配给航空队的吨数再次减少,使之维护一般飞行任务。9月,日军挺进至广西,大后方震动,蒋介石要求中国远征军取消对龙陵前线侧应驻印军的攻势,将部队调往华东应急。史迪威以放弃反攻将停止军援来威胁蒋介石,他的日记中对蒋介石的称呼多次出现“王八蛋、小畜牲、小东西、部落酋长”之类谩骂,表示出他对蒋介石的忍耐已达极限,于是矛盾总爆发了。史迪威认为解决中国的唯一办法是蒋介石下台,蒋介石则坚决要求美国政府撤回史迪威,即使中断援助也在所不惜。这场斗争的结局是美国召回史迪威,以弥补几乎破裂的中美关系,日军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陈纳德的空军此时已达到500架飞机,但有200架受参谋长联席会议控制,防守成都,不能出动,150架在怒江前线作战;60架因损坏不能起飞,只有90架支援长沙、衡阳、桂林等地的中国军队防守,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史迪威与陈纳德互不相容、拒绝配合的后果,导致了在抗战胜利前一年中国战局的逆转,在日军进攻下,几乎全线崩溃,国民党军损失兵力达50多万,丧失了华东地区的河南、湖南、广西、贵州大部或一部,丢掉城市146座,以及华东的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陈纳德说:是史迪威使中美两国受到重大损失。是他猛力抽取中国的血,耗尽在中缅印能得到的美国资源以从事只具次要价值的战役所得到的后果。史迪威亦以豫湘桂战役为例,说:“日本人一感到从中国基地攻击的效果,他们就会发动进攻从我们手中夺走基地,而现有的中国军队没有防范这种进攻的能力。……现在,我们丢掉了昆明以东的所有基地,无法显示付出一切努力和代价后的效果”(19)。见仁见智,谁是对的呢?他们都只说对了问题的一半,固执和偏见导致他们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受损失的是抗日战争的整体力量与利益。
    1945年4月,日军由湖南宝庆进犯芷江空军根据地,在魏德迈将军领导下,用陈纳德将军的第14航空队,将史迪威训练成的远征军、驻印军二师和美军一旅空远至湘西,使日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挽回了危局。此时,通过驼峰上空的物资每月达到4.6万吨,第14航空队和美空中堡垒B-29轰炸机在中国作战与轰炸日本全赖此般线。史迪威公路每月亦有6000吨物资源源不断运到昆明,抗日战争已接近胜利了。
    历史不能用假如来进行重演。但是,假如史迪威和陈纳德的个性都不是那样固执而大度能容,地面进攻与空中打击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史、陈携手,互相配合在中国抗战,肯定又是另一番天地,他们对抗日战争所起的贡献肯定要大得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