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经济原因(2)
二、本土资源严重不足 德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德国法西斯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6年内,虽然竭 力扩充军备,加快发展战争经济,但对战争经济的准备并未达到非常充足的程度,其最 根本的原因就是德国的本土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战略资源。 军事经济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20种基本产品对于战争是不可或缺的,而德国 除煤以外,几乎样样都缺。如,作为动力的石油,制作炸药用的棉花,运输工具上用的 橡胶,炼钢铁用的铁矿石,制造军火用的镍,制造火药用的铅,雷管上用的汞,制造飞 机用的铝,制造炸药用的甘油和硫磺,制造无烟火药用的纤维素,化学仪器用的铂,炼 钢和一般冶金工业用的镁、锰等等。纳粹德国在扩军备战中虽然一直把解决战略原料问 题放在重要地位,并提出在第二个“四年计划”内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实际上,对于 拥有发达工业而严重缺乏原料的德国来说,要想达到所谓的原料自给,即使用上10年的 时间也不够。到战争前夕,德国铁矿石的2/3仍然靠外国供应,天然油和人造油仅能满 足平时需要的1/3,国产纤维物资仅为需要量的2/5,储备的锡和铜到1939年已消耗殆尽 ,而德国又生产不出炼钢用的钨、铬和镍。战争经济的这种弱点严重影响了军工生产的 大规模扩充,所以,德国不得不在战争初期采用闪击战略,企图利用相对优越的战略战 术和武器装备的优势来取得胜利。 德国在没有完全准备好打一场持久战的情况下发动了战争,其手段是“以战养战”, 把战争变为赤裸裸的掠夺战。早在对苏战争爆发前,战争发动者们就制定了明确的经济 目标。1941年2月12日,戈林在“东方问题”会议上说:“我们在东方实施的一切措施 ,其最高目的应是增强德国的军事潜力,任务是从东方地区搜刮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原 料和劳动力。”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暂时保证了德国的原料供应。德国依靠战争初 期的胜利,开始了对占领国、附属国及中立国的物资掠夺。到1941年底,德国在欧洲被 占领国中掠走的各种材料和物资总额高达九十亿英磅,超过本国战前国民收入的一倍。 [4](P479)同时,德国还从附庸国和中立国夺走了大量的经济资源,罗马尼亚的石油、 南斯拉夫的铝矿等都成为德国需求的主要来源。 对这些国家的资源掠夺一度使德国的经济能力大大增长。到1941年年中,德国电力、 生铁、钢和汽车的产量增加了一倍多,煤和铝增加了近一倍,铜矿开采增加了2.3倍, 石油和铝土矿增长20倍。德国控制的这些国家的粮食产量超过了德国本土的一至二倍。 尽管如此,德国在对苏开战后,仍然暴露出战略资源紧缺这一致命弱点,特别是燃料的 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到1941年冬,德国的燃料储备仅够两个月使用。而燃料的奇缺 对德国空军是致命的打击,使德国空军飞行训练时间大打折扣,伴随而来的是空战中与 日俱增的损失。 “以战养战”所维持的战争经济完全是以战场上的胜利来支撑的。随着德国在战场上 的失利,这种相对优势的原料供给逐渐消失,转而成为战争经济的劣势,并转化为军事 失败的主导原因。到1944年,随着盟军的战略进攻,德国法西斯的占领区同其战略资源 进口来源不断丧失,已经预示着战争即将失败。希特勒也意识到由于缺乏物资,战争在 几个月内即将结束。 从1944年开始,美英两国对那些被迫向德国提供重要战略原料的中立国施加强大的外 交、经济和军事压力,并且向这些国家收购那些它们向德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因此,西 班牙、葡萄牙、瑞典与土耳其等国向德国提供的原料大量减少,有的还停止了供应。如 ,葡萄牙就停止了钨的供应,瑞典供应的铁矿石由原来的1026万吨降到450万吨,甚至 为防止德国买去做冬装,连几乎毫无价值的山羊皮存货也被英美购买一空。[5](P718) 到1944年秋,德国的军工生产达到高峰,而这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此时战略资源的来 源已成为影响德国战争机器能够开动多久的关键。早在1942年,德军丢失了苏联的尼科 波尔锰矿后,军需部长施佩尔在给希特勒的备忘录中就指出:铬的储存量最少,情况特 别严重,因为没有铬,就不能维持高水平的军备工业。如果巴尔干和土耳其的进口中断 ,按目前铬的消费,只能维持五到六个月。这就是说,在这个期限之后一至三个月,最 重要的各军备部门,包括飞机、坦克、机动车辆、反坦克手雷、潜艇以及几乎全部枪炮 的制造都将停产,因为到那时,各供应渠道都将告罄。”他的最后结论是:“如果巴尔 干失去,再过十个月,这场战争也就结束了。”[3](P339) 到1944年9月,燃料不足使德国完全处于被动,甚至出现用牛拖卡车的情况,显然这是 德国战争经济力不从心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德国经济全面崩溃的前奏。而战争经济崩 溃之日,就是德国前线彻底失败之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