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经济原因(3)
三、劳动力资源短缺 德国不仅资源矿产贫乏,而且人口相对有限,由此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战 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纳粹统治的战前六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并不明显。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发展战争 经济解决了600万人失业的问题。到1938年,德国的失业率由1933年的20%降为0.95%。[ 6](P62)纳粹政府为了保证充分利用农村人口,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农村人口外流,从而 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德国还实行义务劳役制以加强对劳动力的利用,这是劳动力有限 的表现。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纳粹德国对劳动力采取的是一种强制性、压迫性的管 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1934年德国颁布的《国 民劳动条例》明确规定企业主是工人的绝对领袖,工人则是企业主的从属者,企业主决 定企业内的一切事务而不允许工人过问,工人在企业内完全无民主可言。政府还打着维 持劳资双方和平的旗帜取缔工人的任何反抗,并强令解散工会,取而代之的“德国劳工 阵线”规定工人不得罢工、怠工、闹事。工人工资名义上增加,但以国家名义扣除的费 用就达工资的15-19%,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总共要扣除工资的25%-32%。广大劳动者 在受到资本家剥削的同时,被迫忍受着纳粹组织的严密控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逐渐 丧失劳动积极性。 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不断损兵折将,战线也越来越长,兵力的损失必然导致军队征 兵与生产劳动力的矛盾。有人提出使用妇女来解决劳动力需求的困难,但是劳动部长绍 克尔却坚决反对。于是,德国纳粹政权通过大量掠夺外籍工人和使用战俘来解决本国劳 动力短缺问题。德国占领军把占领区的居民强行驱往德国当奴隶。据统计,1940年5月 在德国做苦工的外国人达120万人左右,1941年5月增加到310万。[4](P483)苏德战争爆 发后,由于两线作战,更多的德国工人被征入伍,对外籍工人的需要猛增。截止1944年 9月,在德国的外国工人达到750万人。[7](P1296)此外,德国还使用战俘强制劳动,到 1944年12月,已有75万战俘在德国的工厂做工。这些被迫参加劳动的外籍工人和战俘的 生活条件和环境非常恶劣,再加上语言的障碍和缺乏相应技术,生产效率不高。 战争后期,德国劳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地摆在统治者面前,现役军人的补及和劳动力供 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945年元旦,施佩尔就抱怨“全面征兵将冲击我们剩下的各种计 划,甚至于会到这种地步,全面征兵等于整个工业的全面崩溃”。1944年夏,德国进行 劳动力动员,凡男子15-65岁,妇女17-45岁尚有劳动能力的都被动员,义务劳役制甚至 扩大到65岁以上的男子和50岁以上的妇女。这正是德国劳动力资源完全枯竭的现实表现 。试想当一国把全国的老弱病残都拖进战争时,它怎不会走向灭亡?所以劳动力的短缺 把德国战争及战争经济拖向了崩溃的边缘,并成为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盟军空袭的作用 盟军对德国的空袭加速了德国战争经济的瓦解。早在德国首次对英国进行空中打击后 ,英国就开始向德国实施报复性的空袭。英国重点在于对德国城市进行夜间地毯式的轰 炸,企图通过系统摧毁德国的工业和管理中心来摧毁它的军事力量,并瓦解德国人民的 斗志。但是由于战争初期德国有相对的空中优势,空袭既没有破坏德国的军工生产,也 未能影响德军作战。为了应对英国的空袭,施佩尔及时采取分散军工生产的对策,轰炸 给军工生产造成的损失微乎其微。到1943年下半年,轰炸使德军工生产下降不过5%,19 44年为10%。[6](P89)而纳粹政府却借此机会宣传把战争继续下去,反而使德国人增加 了对“恐怖飞机”的仇恨。德国为了对付盟军的轰炸不得不加强高射炮的生产,从而影 响了其它战略军事武器的生产。为了疏散工厂,德国耗废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 生产的连续性和集中性,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德国人民也尝到了战争残酷的滋味。 1943年1月盟国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盟军空军“要逐渐摧毁并打乱德国军事、工业和 经济系统,要打击德国人民的斗志,从而使他们进行武装抵抗的能力削弱到一落千丈的 地步”[8](P236)。英美分工,对空袭,夜间由英军执行,白天由美军执行。当年英美 对德国的空袭,投下20万吨炸弹,为1942年的五倍。英美空军虽然没有摧毁德国的军事 工业,但盟军开始逐渐取得制空权,德国军方开始为英美大规模空袭担忧。 从1944年初开始,英美确定轰炸三个重点:交通运输线、石油工厂、区域性轰炸。194 4年4月,美国空军把轰炸目标主要转向石油工厂和飞机制造厂,美空军第15军突袭轰炸 了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5月,美空军第8军935架轰炸机在一千架战斗机的保护下 开始大规模轰炸德国的炼油厂。 此后,盟军决定把轰炸炼油厂列为一级优先考虑的目标,交通线列为二级目标。这一 战略调整很快见效。英美轰炸机对德国炼油厂的集中轰炸,使6月德国燃料产量降到4月 的一半。飞机燃料产量9月下降到1万吨,而德国空军每月至少需要16万吨。到了7月, 德国所有的主要炼油厂都被盟军的轰炸破坏,以致生产出来的大量新型飞机和坦克,都 因缺乏燃料而不能发挥作用。对炼油厂的空袭,还大大削减了德国炸药和人造橡胶的产 量。航空汽油的短缺导致飞行训练完全停顿,并使德国空军战斗飞行的架次猛减。有关 资料表明,德军一次出去只能调用50架战斗机。这就大大抵消了德国空军新型喷气式战 斗机的威力。 盟军对交通线的轰炸也极具战略意义。1944年底,英美空军集中力量轰炸德国的铁路 和运河,特别是鲁尔地区,力图切断燃煤供应线,使德国工业生产陷入停顿。1945年2 月,英美调集8千多架飞机对德国运输线进行昼夜轰炸。不到一个月,就完全破坏了德 国的交通运输线和电力、煤气、水的供应系统。运输系统被破坏而造成的原料奇缺,成 为1945年德国工业最后崩溃的主要原因。至此,施佩尔不得不承认大势已去,只好着手 制订战后的计划。 盟军的空袭还影响了德国新式武器的正常使用。V1、V2是德国专门研制出对付英国伦 敦的秘密武器。英国在得知这个情报后,及时对其生产基地佩内明德进行空袭,使得它 的大规模生产大大推迟了。这种影响对战争的作用,如果按艾森豪威尔的话说就是:“ 德国人得以提前6月完成和使用这些新武器,则我们对欧洲的进攻必然被证明是极其困 难的,也许是不可能的。”[9](P305)可见,盟军的空袭既阻碍了德国把战争延续下去 的可能,同时也加速了德国战争经济的瓦解、崩溃。 战争的结局表明,现代战争对经济条件的依赖越来越强,经济力量在战争中越来越重 要,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德国利用其暂时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席卷欧洲,其 最终的灭亡与经济崩溃密切相关。以1938年德国生产指数为100%,1945年德国生产资料 生产则下降到30%--44%,消费品生产下降到18%--28%。[10](P478)可见到战争末期 ,德国经济已经崩溃,完全无法使战争机器正常运转,从而决定了德国法西斯覆灭的命 运。 收稿日期:2003-10-2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丁建弘,陆世澄。德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M].北京:三联书店,1982. [4]杰列维扬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5]西顿。苏德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6]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 [8]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五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9]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10]胡德坤,罗志刚。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