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新王国时期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关系(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郭丹彤 参加讨论

阿玛纳信件还提到了埃及军队在被征服地的所作所为。在阿玛纳第287号信件中,耶路 撒冷(Jerusalem)的王子,阿布第赫帕(Abdi Hepa)抱怨密尔克鲁(Milkilu)和塔古(Tagu)夺取了如布图(Rubutu),要求埃及国王命令拉迟什(Lachish)、阿什克隆(Ashkelon)和吉泽(Gezer)等三城向驻扎在什夫拉的埃及军队提供口粮,他还抱怨驻扎在 耶路撒冷的埃及军队中的努比亚雇用兵抢夺了他的宫殿,并几乎把他杀死。
    尽管阿玛纳时代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埃及失去了许多领地,但是位于埃及和叙利亚 之间的巴勒斯坦仍然被埃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这是因为埃及必须在叙利亚和埃及之间 保留一块缓冲地带,以避免与赫梯发生正面冲突,因为这一时期埃及根本没有足够的实 力同新兴的赫梯在叙利亚抗衡[11](P13-17)。
    当埃及文明进入第十九王朝时期的时候,在塞提一世(Sety Ⅰ)的统治下,埃及第十八 王朝末期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失去的领地,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又重新被夺了回来,并进一 步巩固了埃及在此地区的地位。他与赫梯至少有过一次交锋,当他在他统治的初年征服 卡代什的时候,一个卡代什宣布归属埃及的条约在两国之间签署。塞提一世统治的晚期 ,卡代什摆脱了埃及的控制,于是这座城市成为埃及和赫梯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2](P21 7-51)。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Ⅱ)继承王位后,在他统治的第四年(约公元前1275年),在他 的强迫下,阿姆茹(Amurru)王子签署了一个归顺埃及的条约。由于赫梯认为阿姆茹是它 的合法属国,于是赫梯国王姆瓦塔里施(Muwatallis)便立即对埃及宣战。第二年的春季 (约公元前1274年),历史上著名的卡代什战役旋即爆发。战争以埃及军队的撤退而告终 ,阿姆茹则在赫梯王国的控制之下。16年以后,拉美西斯二世与下一任的赫梯国王哈图 什里三世(Hattusili Ⅲ)签订了条约。条约规定埃及放弃了对卡代什的所有权,卡代什 归赫梯所有,巴勒斯坦则始终归埃及所有。如此埃及和赫梯就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日 益崛起的亚速帝国。条约签署后两国之间通过政治婚姻的方式,即拉美西斯二世先后迎 娶几位赫梯公主为妻,来巩固他们之间的联盟,而他们之间的联盟直到赫梯帝国于公元 前1200年灭亡才宣告结束。
    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巴勒斯坦各属国的起义频仍,这种情况到他的继承者美楞普塔( Merneptah)统治时期仍没有得到好转。巴勒斯坦各属国的不断叛乱表明近东地区混乱的 局面即将出现。这两位法老在疲于应付属国叛乱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利比亚人对埃及 三角洲西部的入侵[13](P11-17)。卡代什战役时,埃及军队中就有不少来自西部的雇佣 兵,利比亚的这些雇佣兵在埃及的势力不断壮大,最后终于在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二和二 十三王朝。
    另外一支不可忽视的势力这一时期也出现在近东世界,这就是埃及文献中多有记载的 海上民族,事实上他们中仅有几支是真正的海上居民[14]。这些部族来自安纳托利亚高 原西部和希腊诸岛。他们首先向东运动到莱外特(Levant)地区,并摧毁了沿途诸城。来 自于博格哈兹库伊的文献资料描述了他们向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运动,并摧毁赫梯帝国的 过程。随后他们便沿叙利亚沿海地区挺进到巴勒斯坦,并在埃及第二十王朝的法老拉美 西斯三世(Ramesses Ⅲ 1187-1156 BCE)统治时期,进行了一次以失败而告终的对埃及 的入侵。从叙巴地区的西里西(Cilicia)到嘎匝。海上民族摧毁了沿海诸城,其中一些 部落就在所征服的城市中安顿下来。考古学家们在乌加里特的一个烤炉中发现了尚未烤 制成型的有关这座城市的最后的泥板文献。该文献对乌加里特陷落前夕该城和海上民族 之间发生的陆战和海战进行了描述[15](P253-258)。塞浦路斯(Cyprus)也是这些入侵者 摧毁的。海上民族中被称作派尔塞特(Pelset)的一个部族随后定居在巴勒斯坦沿岸,这 一地区现在的名字由此而来。
    在第十九王朝最后的岁月和第二十王朝开国之君塞特纳赫特(Setnakht)统治时期,埃 及对巴勒斯坦的控制受到了严重威胁。而在埃及历史上最后一位征服者拉美西斯三世统 治时期,埃及不得不设法平息叙巴诸属国的动乱。为了维系埃及在亚洲的霸主地位,拉 美西斯三世在巴勒斯坦一再用兵,在那里增派部队或驻军。与此同时他还不得不反击利 比亚和海上民族的侵袭。结果是,由以上诸部族的侵袭活动而给埃及造成的压力持续不 断,亚洲诸邦有效抵御能力丧失殆尽,埃及成为面对时局的惟一强国。然而埃及内部诸 多的问题从其内部严重的削弱了埃及的实力。埃及国内政局的动荡反映在第二十王朝的 铭文中,如都灵罢工纸草告诉我们工人们日用品和口粮的短缺;都灵审判纸草还记录了 发生于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末期的一次宫廷政变;盗墓者纸草则告诉我们这一时期国内的 混乱状态[16](P44-45)。拉美西斯三世死后,埃及开始退出近东舞台,它的显赫一时的 帝国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战争中,莱德弗德总结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图特摩斯三世 亲率军队到达幼发拉底河表明图特摩斯三世在某种程度上击败了米坦尼的主力军队,并 由此把埃及帝国带入顶峰[1](P244-47)。然而图特摩斯三世数量极少的战利品已经充分 展示出图特摩斯三世根本就没有与米坦尼主力军队正面遭遇,并重创之。事实上图特摩 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帝国并没有达到顶峰,只有当卡代什和乌加里特在图特摩斯四世和 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归入埃及版图时,埃及帝国的顶峰时代才来临[6](P127)。
    综观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埃及与巴勒斯坦地区除了频繁的战事外,还有着十分密切的 经济和文化联系。大量的巴勒斯坦人以各种身份来到埃及,如商人、战俘、雇佣兵等。 自阿蒙霍特普三世和埃赫纳吞统治时期起,埃及国王经常任命他们在中央和各地方政府 中担任官职。各属国统治者的孩子们被送到埃及,他们生活在王宫之中,接受纯正的埃 及化教育和埃及文化的熏陶。大量的埃及语词汇也被引入巴勒斯坦地区的西塞姆语中, 这集中体现在西奈语和巴比罗斯语的音节构成上。埃及艺术风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巴勒斯 坦地区的象牙雕刻技术,一些巴勒斯坦的艺术家甚至不远万里来到埃及向埃及的艺术家 们学习取经。另一方面,为亚洲神明建造的神庙出现在埃及,而且一些亚洲神在埃及宗 教生活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在埃及语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西塞姆语词汇,这一时期 埃及书吏还必须学习阿卡德语,因为这种语言是阿玛纳时代的国际通用语言。与此同时 ,巴勒斯坦文学也被翻译成埃及语,在某种程度上新王国时期埃及的艺术和手工制作都 打上了巴勒斯坦风格的烙印。
    收稿日期:2003-09-12
    【参考文献】
    [1]D B Redford.Egypt,Canaan,and Israel in Ancient Times[M].Princeton,1992.
    [2]G W Ahlstrk5o501.jpgm.The History of Ancinet Palestine from the Palaeolithic Period to Alexander's Conquest[M].Sheffield,1993.
    [3]Redford.A Gate Inscription from Karnak and Egyptian Involvement in Western Asia during the Early 18th Dynasty[J].JAOS 99,1979.
    [4]B J Kemp.Ancient Egypt[M].London and New York:1991.
    [5]W Helck.Die Beziehungen k5o502.jpggyptens zu Vorderasien im 3. und 2.Jahrtausend v.Chr.[M].Wiesbaden,1971[2].
    [6]D Warburton.Kadesh and the Egyptian Empire[J].JAC 12:1997.
    [7]J H Breasted.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Ⅱ[C].Chicago,1906-07.
    [8]P der Manuelian.Studies in the Reign of Amenophis Ⅱ[M].Hk5o502.jpgB 26,Hildesheim,1987.
    [9]A R Schulman.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Military Background of the Amarna Period[J].JARCE 3,1964.
    [10]J Bright.A History of Israel[M].Philadelphia,1952.
    [11]郭丹彤。第十八王朝时期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J].东北师大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2]R O Faulkner.Egypt:from the inception of the Nineteenth Dynasty to theDelta of Ramesses Ⅲ[J].CAH[3] Ⅱ/2.
    [13]郭丹彤。论新王国时期埃及和利比亚的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5)。
    [14]N K Sandars.The Sea Peoples:Warriors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1250- 1150 BC[M].London,1978.
    [15]M C Astour.New Evidence on the Last Days of Vgarit[J].AJA69:1965.
    [16]T G James.Pharaoh's people[M].London,198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