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匈汉战争的关键。对于匈奴和西汉这样新兴的大帝国来说,建国早期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件,可能都会影响日后数百年的发展。白登之围,称得上是西汉帝国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以即使汉武帝战胜匈奴之后,仍对它耿耿于怀,并下诏追叙“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但是白登之围让汉朝人学会了不少东西。他们开始在势力弱小的时候,委曲求全,寻求和解之道,于是产生了很受争议的“和亲政策”。 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这要归功于陈平的计策。汉高祖刘邦受困于白登之时,陈平献计,用厚礼贿赂阏氏,让她帮汉朝说好话。她对冒顿讲:“两国国王之间,不宜互相争斗。即使您得到汉地,也没法长久地占据它。并且汉王也有神灵护佑,您不得不防。”如此,冒顿撤围一角,汉兵从此突围。姑且不论汉军的贿赂是如何突破冒顿单于的层层封锁,送到阏氏手里。阏氏用来说服冒顿的话来看,好像冒顿真是个敬畏神灵的人。果真这样的话,他还会做出弑父自立的事情吗?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到底是什么让他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呢? 这要从冒顿单于的性格讲起,他养成了一种阴鸷的性格。这种性格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表里不一,善于忍受,即使心里充满多少仇恨和委屈,表面也不表现出来,而是把杀机暗藏,积蓄力量,直到他认为万无一失的时候。 正是这种性格特征,使得他在白登之围的时候,错过杀死刘邦、称霸天下的良机。详细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冒顿原来与韩王信手下的王黄、赵利两位将领有约定,但是王、赵二军并没有如期赶到,冒顿心生怀疑,担心他们和汉朝有谋,背后偷袭自己。另外,从此前杀头曼、灭东胡王的过程可以看出,在对待势力相当的对手时,冒顿他总是三思而后行的,总是要先忍耐很久,直到一击必中的时候才出手。白登之围的时候,冒顿对于汉朝虽有灭之后快的想法,也有事先的布置,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对阵,他并没有一击必中的把握。这个时候,他对别人的不信任以及他的阴鸷的性格带来的三思而行的行为方式,使得他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走错了方向。 当然,和亲只是一种脆弱的约束,对匈奴尤其如是。不过,匈奴帝国毕竟错过了它最好的机会。这个时候,它是帝国史上最强大的时候,掌握着最广阔的领土,统一在一个领袖之下,它的对手是一个尚未成熟的汉帝国。命运的天平曾经几次向匈奴倾斜,可它没有敏锐地把握住,没有把这种优势转变成一种持久的动力。它还是像建国之前那样,维持着游牧人的习惯,只是偶尔到长城之外打打猎。但是,它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停滞的同时,南方的对手已经日渐强大,自己总有一天会被超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