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区会是堂区的集体审议和决策机构。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堂区政治,有必要对拣选堂区会的代表性作分析。拣选堂区会由二三十名堂区委员组成。堂区委员有时由普遍堂区会推举,有时由教会执事视情况确定,更多的情况是由现任堂区委员集体推举产生,当选者通常是堂区内的杰出教民,如现任教会执事、前任教会执事、前任治安督察员等。关于拣选堂区会的社会构成及其代表性,阿彻曾以萨瑟克的圣奥拉夫堂区(St Olave Southward)为例进行过研究。1589年,圣奥拉夫堂区认捐协助金的房主占27%,认捐达到10镑及其以上的房主占5%。其堂区会的堂区委员有22人,他们不仅仅是协助金认捐人,而且是达到10镑及其以上的协助金认捐人[2]71。即是说,该堂区的堂区委员来自最上端的5%,具有很明显的精英特征,比堂区官吏更明显。在堂区会内部,他们甚至通过联婚、共同的清教信仰而形成相对封闭的集团。尽管如此,堂区委员仍能代表本堂区的主要职业群体。其中,大商人和零售商约占1/3;手工业者约占2/3,出自10个部门。只有两个较大群体的代表不足。一是纺织工人,仅有1名代表;二是非熟练工人,没有代表[2]72。不过,许多非熟练工人可以通过雇主参与堂区会而拥有发言权,如啤酒运输工一般受雇于啤酒酿造工,后者在堂区会至少有2名代表。房屋租赁关系也很重要,房东是他的所有租户的代言人。阿彻认为:“一方面,作为雇主与房东,堂区委员的支配地位成为他们维持控制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弱势群体也可以通过这种联系去争取资助或救济。”[2]73圣奥拉夫堂区会是堂区政治精英化较极端的例子,考虑到伦敦堂区会的整体状况,可以认为伦敦诸堂区会的治理是堂区中上层的自治与共和。 由上可见,堂区官吏主要由堂区选任,这表明堂区在堂区政府的人事安排上具有主导权,这是社区自治的基本点。当然,堂区政府的活动接受市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堂区官吏不仅要对本堂区负责,而且要对市政府负责,特别是那些行政区平民大会选举的官吏。堂区会更是堂区的自治机构,其产生完全由堂区做主。不过,转型时期的社区自治具有较强的精英色彩,堂区政府逐渐成为富人主导的政府,但不能因此否认堂区政府的代表性。中等阶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关键职位对中层人士是开放的。尽管堂区政治尚难以称为多数人的统治,但也很难说是少数人的统治。在实践中,堂区政府主要为社区全体居民而不是部分居民服务,社区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是其目标。因此,伦敦堂区政府基本上是堂区中上层自治的政府。 综上所述,在民族国家崛起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伦敦世俗堂区逐渐兴起,并在都铎时期正式成为中央政府与伦敦城自治政府的基层单元。但是,中央权力在伦敦基层社会的渗透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强烈,堂区在其官吏的选任等方面拥有主导之权,社区自治仍占据主要方面。政治精英化对伦敦堂区政府的组织的影响也不如想象中那样强烈,中等阶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共和”的色彩仍然浓厚。因此,伦敦堂区政府是中等阶层主导的具有“共和”色彩的自治政府。可以说,在转型时期的英国,中央集权与社区自治相对平衡、并行不悖,这是英国之所以能在社会基本稳定的背景下成功实现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3XJA77000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科建设招标项目(LSYB09) 作者简介:邓云清(1975—),男,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英国城市社会政治史研究。 参考文献: [1]N. J. G. POUNDS.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arish: The Culture of Religion from Augustine to Victoria[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IAN W. ARCHER.The Pursuit of Stability: Social Relations in Elizabethan Lond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JOHN STOW.The Survey of London[M].London: J. M. Dent, 1929. [4]C. H. WILLIAMS,ED. 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1485—1558[M].London: Routledge, 1999. [5]KEN POWELL,CHRIS COOK. English Historical Facts 1485—1603[M].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77. [6]CAROLINE M. BARRON. London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Government and People 1200—1500[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7]LAWRENCE MANLEY,ed. London in the Age of Shakespeare:An Anthology[M].London: Croom Heim, 1986. [8]CHRIS COOK,JOHN WROUGHTON. English Historical Facts 1603—1688[M].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80. [9]GARY G. GIBBS. New Duties for the Parish Community in Tudor London[C]//Katherine L. French, Gary G. Gibbs, Beat A. Kümin, eds. The Parish in English Life 1400—1600.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MICHAEL BERLIN. Reordering Rituals: Ceremony and the Parish, 1520—1640[C]// Paul Griffiths, Mark S. R. Jenner, eds. Londinopolis: Essays in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Lond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ROSEMARY O’DAY. The Longman Companion to the Tudor Age[M].London: Longman, 1995. [12]VALERIE PEARL.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London[C]//Jonathan Barry, ed. The Tudor and Stuart Town: A Reader in English Urban History 1530—1688.London: Longman, 199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