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代金银的开采冶炼技术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自然科学史研究》 王菱菱 参加讨论

1淘金与脉金矿的开采
    卢本珊、王根元在《中国古代金矿的采选技术》一文中指出:“金矿资源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脉金矿,矿床大部分分布在高山地区,由内力地质作用(主要是火山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形成。脉金矿又称山金矿、内生金矿;另一类为砂金矿,由山金矿露出地面后,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破碎成金粒、金片、金末,又通过风、流水等的搬运作用,在流水的分选作用下聚集起来,沉积在河滨、湖滨、海岸而形成冲积型、洪积型或海滨型砂金矿床。”[1]由于金矿的蕴藏方式不同,开采方式也随之分为两类:一类为淘采砂金矿床即淘采水中或土中的砂土来获取其中的黄金;另一类为挖掘巷道,开采地下矿脉后提取出黄金。中国古代采选金矿的传统方法主要是前一种,而宋代在继承了前一种传统方法的同时,也发展了开凿脉金矿的生产。南宋人洪咨夔在《大冶赋》中对这两种采金的方法均有描述[2]:
    “但见汰金有洲,淘金有岗,瑞金有监,通金有场……濬埼碛以采摭,画墠沙而披漉。大如落萁之豆,小如脱粃之粟。轻如麸之去,细如尘之生曲。澄之汰之,倐胂蒲掬。渠阳泽铣,毓奇溪洞。寻苗罽汋之邃,破的铩壁之壅。?{以火则流脂铁笼之烈,淬以水则舂糜鈆杵之重。吉挺旅陈,符采飞动。铸神鼎而制嘉量,是为万世不穷之用。”
    下面结合洪咨夔的记述先来看一下宋代的淘金生产:
    宋代淘采黄金,主要是在江河水中和河床沙地淘采而得。洪咨夔提到的“汰金有洲,淘金有岗……濬埼碛以采摭,画墠沙而披漉”之句,就是指淘采砂金的场所和劳作过程。砂金的颗粒大小和形状多种多样,“大如落萁之豆,小如脱粃之粟。轻如麸之去,细如尘之生曲”,最常见的是似沙粒大小的“沙金”和形如麦麸的“麸金”。另外,在宋代的广南西路等西南部地区,山谷田野中也可淘金。据范成大记载:“生金出西南州峒,生山谷田野沙土中,不由矿出也。峒民以淘沙为主,抔土出之,自然融结成颗。大者如麦粒,小者如麸片,便可锻作服用,但色差淡耳。欲令精好,则重炼取足色,耗去十二三,既炼则是熟金。”[3]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提到:“广西所在产生金,融、宜、昭、藤江滨与夫山谷皆有之。邕州溪峒及安南境皆有金坑,其产多于诸郡……凡金不自矿出,自然融结于沙土之中。小者如麦麸,大者如豆,更大如指面,皆谓之生金”[4]。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宋代人称为“生金”的,是指淘采出后不经熔炼的黄金;称为“熟金”的,则是指淘采出后再入炉熔炼去除杂质的黄金。
    水源便利的地方,淘金活动可以常年进行,但各地由于矿砂中含金量的差异以及使用的淘金工具不同而产量各异。唐开元年间人陈藏器在《本草拾遗》(注:《新唐书》卷五九《艺文三》中记曰:“陈藏器《本草拾遗》十卷。开元中人。”此书已佚失,上述内容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金屑》条下。)中曾记录了“麸金生水沙中,毡上淘取或鹅鸭腹中得之”等方法,第一种是使用毛毡作为淘金工具,这在当时可能是普遍采用的方法。第二种是借助于鹅鸭吃入腹中后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的方法获得黄金。这种方法,宋代仍然沿用,例如,南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提到:“邕管永安州,与交阯一水之隔尔,鹅鸭之属至交阯水滨游食而归者,遗粪类得金……”但这只是偶然的、少量的获得,不可能作为各地生产黄金的普遍手段。根据史料记载,宋代使用得更多的则是以下的方法。朱彧的《萍州可谈》云:“两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盘淘,得之甚微,且费力。登、莱金,坑户止用大木,锯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锯纹中,甚易得。”[5]这里提到宋代两个地区使用的两种工具,一个是在四川地区,用木盘淘金,便于个人手持操作,适合于分散的个人作业,但生产效率较低。另一个是在富产黄金的京东路地区,淘金方法是把独木剖开,凿成凹槽,即制成木溜槽,由人工投沙其中,冲水淘采。由于金的比重高于沙土,所以在冲水淘选的过程中被沉积在木溜槽的底部,又受到锯纹等凹痕的保护,不会被水冲走,便于采集。这种方法便于采用集体劳作的形式,生产效率较高。宋代使用的淘金工具,除前面提到的毡、木盘、木溜槽等外,《大冶赋》中有“倐胂蒲掬”之词,华觉明等人解释为“用蒲叶集取金砂,”并指出“这是其它文献中罕见的”[6]。据此推测,“倐胂蒲掬”也可能是指采金者用蒲叶编成簸箕之类的工具来淘金。另外,在远离水源之地,人们则利用降雨时节收集黄金。唐代人樊绰的《蛮书》中记载了云南地区的采金活动:“生金,出金山及长傍诸山,藤充北金宝山。土人取法,春冬间先于山上掘坑,深丈余,阔数十步。夏月水潦降时,添其泥土入坑,即于添土之所沙石中披拣。有得片块,大者重一斤或至二斤,小者三两、五两,价贵于麸金数倍。”[7]宋代人李石的《续博物志》中仍有此类记载(注:李石《续博物志》卷七曰:“生金出长傍诸山,取法:以春或冬,先于山腹掘坑。方夏水潦,荡沙泥土注之坑。秋始披而拣之。有得片块,大者重一斤或二斤,小者不下三四两。”)。可见,在云南山区,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巧妙地利用了夏季雨水冲刷的方法采金;不仅如此,由于当地砂金颗块较大,人们还可以用手工拣选的方法直接挑出黄金。
    再看脉金矿的生产:
    宋代的采金者除了以淘采砂土的方式寻找黄金外,还注重查找脉金矿“苗路”,进行地下开采。宋人在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注释陈藏器《本草拾遗》所述《金屑》条时已提到:“按陈藏器《拾遗》云,……常见人取金,掘地深丈余,至纷子石。石皆一头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犹麻豆,色如桑黄,咬时极软,即是真金。”[8]到北宋末期,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一书中进一步将纷子石称作“伴金石”,曰:“颗块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见伴金石,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之状,此定见金也,其金色深赤黄,”[9]从而确定了此石与金矿的共生关系。这说明,唐代采金者的发现,经过宋代采金者的实践而被肯定,并总结成寻找金矿的理论依据。据宋代史料提供的情况看,当时无论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都有开采脉金矿的活动。京东路的登州、莱州,不仅产砂金,也是脉金矿产地,欧阳修在为胡宿作的墓志中提到:“庆历六年夏,河北、河东、京东同时地震,而登、莱尤甚。”当时胡宿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必有内盗起于河朔,明年,王则在贝州起兵反叛,公(胡宿)又以为登、莱视京师为东北隅,乃少阳之位也。今二州并置金坑,多聚民以凿山谷,阳气损泄,故阴乘而动。县官入金岁几何,小利而大害,可即禁止,以宁地道”[10](注:另外,在王称《东都事略》卷七一《胡宿传》和《宋史》卷三一八《胡宿传》中也记录了此事。)。从胡宿的“多聚民以凿山谷,阳气损泄”之意来看,登、莱等州除有淘金活动外,无疑还从事着开采脉金矿的活动。南方地区,脉金矿的开采场地就更多了。绍圣三年(1096年)(注:《文献通考》卷一八《征榷考五·坑冶》将此事附于绍圣二年。),湖南转运司上言潭州益阳县金矿兴发之事时,特意强调:“先碎矿石,方淘净金,抽分權(榷)买入官”[11]。南宋末人朱辅(注:《四库总目提要》曰:“辅字季公,桐乡人,不详其仕履,惟《虎丘志》载所作咏虎丘诗一首,知为南宋末人耳。溪蛮者……在今辰州界者是也。辅盖尝服官其地,故据所闻见作为是书。”)的《溪蛮丛笑》对辰州地区采金活动也有记载:“沙中拣金,又出于石。碎石而取者,色视沙金为胜。金有苗路,夫匠识之,名丝金。”[12]可见,两宋时期,益阳县、辰州等地从事的也都是开采脉金矿的活动。
    开采脉金矿的过程要比淘金复杂得多。由于地下采出的脉金矿石,带有大量的岩石杂质,所以开采出矿石后,首先要破碎矿石,再进行精选。我认为,洪咨夔在《大冶赋》中提到的“寻苗罽汋之邃,破的铩壁之壅。?{以火则流脂铁笼之烈,淬以水则舂糜鈆杵之重”等句内容,就是指开采、碎选脉金矿石的过程。然而,已往的研究者并没有对这一过程作出明晰的解释。事实上,早在南宋时期,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有一条靖州开采脉金矿的记载,恰恰为《大冶?赋》这段记述提供了清晰的注解。现将《舆地纪胜》中靖州开采脉金矿的内容全文抄录如下[13]:
    “金井邪直深浅不等,或十丈、或二十丈、或三十丈、或五十丈;或直或曲,或横或邪,因其苗脉所向而随之,至于水际而止。故春夏多为水所淹,秋冬则水泉收缩而可以取矣。然宝之所生,皆有铩石以为之墙壁,而矿取其中。善取者乃得其真矿,否则多杂铩铫。是故,或厚或薄,或多或少,不能齐也。辨矿之术,铜豆为先,黄窠乌窠次之,若金星见于石,则兴废(发)之兆也。炉院在金场山之下。围以木栅,而臼杵布于四方;中为水池,而火堂环于其上;临池作亭,乃监官阅视之处也。每自井中凿来矿石,则载以柴而火之;淬以水而舂之;淘汰殆尽,而金始见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