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翰林侍讲侍读学士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傅璇琮 参加讨论


    唐代翰林学士建置于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自后历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历朝每年都有翰林学士在宫中任职,总计有41人。宪宗于永贞元年(805)八月即位,于原翰林学士中,“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注: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版。(以下凡引用“二十四史”,皆用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从简起见,皆不注明出版社及出版年)。),“位在诸学士上”(注:唐元禛:《承旨学士院记》,宋洪遵编于《翰苑群书》卷二,见傅璇琮编校《翰学三书》(上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这是翰林学士机构设置的一大进展,使每年值班充职的学士有一个“院长”,更体现制度化。后宪宗于元和十五年(820)正月为宦官谋杀,其子李恒立,是为穆宗。穆宗即位初,于翰林学士又有新的设置。据晚唐时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注:唐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洪遵编于《翰苑群书》卷六,见傅璇琮编校《翰学三书》(上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韦处厚于元和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自户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学士院,为侍讲学士;同日,路隋自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为侍读学士。侍讲、侍读学士,在中晚唐历时并不长,仅穆宗、敬宗、文宗及武宗初,约20余年,且又被认为名次不高,作用不大,故凡研究唐翰林学士,对此并不重视。有的学者还认为丁居晦所记路隋之为侍读学士,侍读乃侍讲之讹,侍读学士实无(注:见岑仲勉:《翰林学士壁记注补》,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1948年版,今据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附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71页。按岑氏所据之一,为韦处厚《翰林学士记》(原编于洪遵《翰苑群书》,今亦收于《翰学三书》)中有云:“处厚与司勋郎中路隋职参侍讲。”岑氏因云韦处厚既与路隋同时任职,可见路隋即同为侍讲。按此文又收于《文苑英华》卷七九七,此句“侍讲”则作“侍读”,不过下注云“一作讲”。洪遵为南宋时人,则北宋修《文苑英华》时,即作“侍读”。后《全唐文》卷七一五所载,亦作“侍读”。可见当时韦处厚所记,还是认为他与路隋在院中,乃侍奉皇上稽读经籍。),故并不予以重视,迄今也无专文对此加以论述。实则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设置,自北宋起,直至清朝,历代都有,且不断规范化,其在中晚唐时,也有其特殊作用,地位并不低。故今特撰此文,拟填补一定的空白。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五六,北宋太宗曾于“听政之暇,日阅经史,患顾问阙人,太平兴国八年(983)始用著作佐郎吕文仲为侍读”。(注: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但此时仅称为侍读,正式建立翰林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乃在真宗咸平二年(999)。《宋史》卷六《真宗纪》一,咸平二年七月,“丙午,置翰林侍读学士,以兵部侍郎杨徽之等为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国子祭酒邢昺为之。”关于此事,南宋初程俱所著《麟台故事》有具体的记述,其书卷三《选任》,有云:“真宗咸平二年七月丙午,以兵部侍郎兼秘书监杨徽之、户部侍郎夏侯峤并守本官充翰林侍读学士,国子祭酒邢昺守本官充翰林侍讲学士,翰林侍读兵部员外郎吕文仲为工部郎中充翰林侍读学士”;并认为宋朝正式以翰林侍读、翰林侍讲加学士之名的,即自真宗时始,谓:“帝聪明稽古,奉承先旨,首置此职,择耆儒旧学以充其选,班秩次翰林学士,禄赐如之。”(注:见张富祥《麟台故事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二也记此事,并谓其班秩虽“次翰林学士”,而“禄赐并与之同”。(注:《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版。)《石林燕语》同卷并记,“(杨)徽之尝为东宫官,乃特置翰林侍读学士”。据《宋史》卷二九六《杨徽之传》,真宗未即位为太子时,曾以杨徽之为太子左庶子,后任东京开封府尹时,又召杨徽之与毕士安亢开封府判官,故对其甚为信重,乃于咸平二年秋,“特置翰林侍读学士,命与夏侯峤、吕文仲并为之,赐宴秘阁,且褒以诗”。由此可见,北宋前期正式确定有翰林侍讲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当承袭唐穆宗时之设置;也可佐证丁居晦记韦处厚为侍讲学士,又记路隋为侍读学士,并不误,因如无丁居晦所记,真宗时也不可能特设侍读学士,以与侍讲学士并立。且据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侍读仍班侍讲上”。可见宋代对侍读学士是很重视的。据宋洪遵《翰苑群书》卷十《学士年表》所记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不断记有侍讲、侍读学士姓名,如仁宗天圣六年(1028)九月,冯元以龙图阁学士兼侍讲学士;庆历五年(1045),叶清臣与宋祁均为翰林侍读学士,宋祁并以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至和二年(1055),吕溱在翰林侍读学士任,并出知徐州;嘉祐元年(1056),王洙并以翰林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又洪遵《翰苑遗事》曾据宋敏求《退朝录》,也记有“蔡文忠以翰林兼侍读两学士”。
    又据清鄂尔泰、张廷玉《词林典故》卷二,金元二朝都置有翰林侍讲、侍读学士。(注:《词林典故》,也收编于《翰学三书》,载张富祥:《麟台故事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至明初,则更进一步规范化。明黄佐《翰林记》卷一《官制因革》,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定侍读学士二人,侍讲学士二人;同卷《列衔》又记,翰林学士为正五品,侍读、侍讲学士为从五品。同卷更对侍读、侍讲二者职掌有明确的规定:“侍读学士之职,凡遇上习读经史,则侍左右,以备顾问,帅其属以从。侍讲学学士之职,凡遇上讲究经史,亦如之。”(注:明黄佐:《翰林记》也收编于《翰学三书》,载张富祥:《麟台故事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则似一为陪读,一为陪讲。又据《词林典故》,清前期规定,设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各三员,官品晋升为从四品。
    从以上概略的介绍,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唐代中期设置翰林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历时虽不长,但影响深远。宋至清近900年间,于翰林学士院中特设这两类学士,均为沿袭唐制;且明代明确定侍讲、侍读各二员,可能也参照唐代,唐代的侍讲学士,一般即不超过二人(参见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第二,自宋至清,侍读学士,都与侍讲学士并立不缺,而且北宋时侍读学士的班秩还在侍讲学士之上(见前所引《石林燕语》卷一)。由此更可进一步佐证,唐穆宗时路隋被授为侍读学士是确实的。
    翰林学士院虽早建于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但前期入院的学士,其姓名、官衔,并无明确的记录。韦执谊于德宗贞元二年(786)任翰林学士时,已注意于此,因此“收遗补亡”,补记开元后的学士姓名及官衔迁转,并希望“庶后至者,编继有论”。(注:见唐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文后署“贞元二年龙集景寅冬十月记”,载洪遵:《翰苑群书》卷四。)自此以后,即有将入院者姓名题记于院内壁上。唐元和时翰林学士李肇于所著《翰林志》中,记学士院,“北五厅间,东一间是承旨阁子,并学士杂处之,题记名氏于壁者,自吕向始,建中已后,年月迁换,乃为周悉”。(注:唐李肇:《翰林志》,载洪遵:《翰苑群书》卷一。)元禛于长庆元年(821)八月作《承旨学士院记》,也说他将郑开始的承旨学士姓名及迁转官衔,“书于座隅”,即承旨厅内的壁上。(注:唐元禛:《承旨学士院记》,载洪遵:《翰苑群书》卷二。)这当是自德宗贞元以后翰林学士院一个好的风尚。因此,丁居晦于文宗开成二年(837)五月作《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就自称“学士姓名,此本据院中壁上写”。由此可证,路隋所授的侍读学士,当是从当时壁上所书札录,并不讹,也因此而为北宋真宗设置翰林侍读学士的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