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翰林侍讲侍读学士考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傅璇琮 参加讨论


    上面主要是论述自宋开始,历金、元、明、清,都设有翰林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说明中唐时期于翰林学士院中设置侍讲、侍读学士对后世确是有影响的。这里拟再补述穆宗时之设置这两类学士,还受本朝的启示,即玄宗开元前期建立集贤院所定的职能与建构。
    玄宗于即位后,就很关心经史典籍的阅读与整理,而且为此特设侍读。《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下,开元三年(715),“冬十月甲寅,制曰:‘朕听政之暇,常览史籍,事关理道,实所当心,中有阙疑,时须质问。宜选耆儒博学一人,每日入内侍读。’以光禄卿马怀素为左散骑常侍,与右散骑常侍褚无量并充侍读”。《唐会要》卷三五《经籍》又记:“开元三年,右散骑常侍褚无量、马怀素侍宴,言及内库及秘书墳籍。上曰:‘内库书皆是太宗、高宗前代旧书,整比日,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能补辑,篇卷错乱,检阅甚难,卿试为朕整比之。’”(注: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由此可见,侍读之名在玄宗开元时确立,其职掌,一是备帝王研读典籍时顾问;二是整理宫内藏书。
    此后,就正式召选学术之士入于乾元院,“编校群书”。(注: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开元五年十一月,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又《玉海》卷五二引韦述《集贤注记》:“(开元)六年三月五日,学士以下始入乾元院。”)开元六年(718)冬,乾元院更名丽正院,继续编修书籍。开元九年春,撰成《群书四部录》200卷。(注:据《旧唐书·玄宗纪》(上),《通鉴》卷二一二,《玉海》卷五二引《集贤注记》。)开元十年九月,当时任宰相的张说任为都知丽正殿修书事。十三年,玄宗为封禅泰山,张说受命撰制封禅仪注,就是在丽正书院内召集学士进行的。稍后于此年四月,即改丽正院之名,正式建立集贤院,以张说知院事。据《唐会要》卷六四,集贤院内除学士(五品以上充)、直学士(六品以下充)外,还特设侍讲学士,当时侍讲学士有国子博士康子元、监察御史廙业、四门博士敬会直、右补阙冯骘。据《玉海》卷二六引《集贤注记》,开元十九年三月,康子元还与其他学士陈希烈等“于三殿侍讲。先是,讲《周易》毕,康子元等各蒙锡赍”。由此可见,当时集贤院侍讲学士是以讲儒家经典为主,且甚受皇上的重视。这里应注意的是,集贤院前身丽正书院,主要为整理宫廷图书,开元十三年张说以宰臣主持集贤院,其职责之政治、文化品位明显提高。撰成于开元二十六年的《唐六典》卷九,“中书省”附集贤殿书院,记其职掌为:“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注:《唐六典》,陈仲夫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可见集贤院在刊辑经籍时,还可借以“辨明邦国之大典”,且可为朝廷推荐和考察人才。这正如张九龄在《集贤殿书院奉敕送学士张说上赐讌序》所说:“是以集贤之庭,更为论思之室矣。”(注:唐张九龄:《曲江集》卷一六,四部丛刊本;又见《文苑英华》卷一六八。)这其实已含有翰林学士的部分职责,中晚唐时有些翰林学士也确有兼集贤院学士或直学士的。
    穆宗于刚即位时,即设置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固然有可能受玄宗时集贤院建置侍讲学士的启示,同时也与他对文士的重视有关。这一点过去常为人忽视。在史书记载中则有好几处提及他“盛陈倡优杂戏”,“游畋声色,赐与无节”,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于元和十五年(820)十月上奏,称“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以上见《通鉴》卷二四一,又参见《旧唐书·穆宗纪》)这当然也是穆宗的弱点,是他后几年“败度乱政”(《旧唐书·穆宗纪》末史臣评语)的原由。不过他接位的第一年,其重视、擢用文士,却值得注意。这里拟略作概述。
    按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为宦官陈弘志谋杀,时太子李恒为另一宦官中尉梁守谦拥立,接帝位,即穆宗,时26岁。值得一提的是,穆宗即位的第一天,乃先召见宪宗时留任的翰林学士段文昌、杜元颖、沈传师、李肇,以及他在东宫时为其侍读的薛放、丁公著(按丁公著后于文宗时也被任为侍讲学士),也就是先与宫内六位文职官员聚谈,第二天才集合群臣。稍过数日,复又任翰林学士段文昌为宰相,这是他即位后直接提拔翰林学士为相的首例。(以上见《通鉴》卷二四一,及《旧唐书·穆宗纪》)同月(即闰正月),即穆宗登位后的第10天,在同一天,又新召入三位翰林学士,即当时已较有文名的李德裕、李绅、庾敬休。(见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而后又仅隔一个月,二月十四日,韦处厚乃由户部郎中、知制诰入为侍讲学士,路隋由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入为侍读学士。再过一个月,又有一首创之例,即召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入翰林学士院,给予一个特名:侍书学士。这时柳公权正在夏州幕府,为夏州观察判官。据《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权传》:“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据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为该年三月二十三日。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六○,谓:“翰林有侍书、书诏学士,唯见于公权传。”这也确是一个特例。这样,在这一年,在翰林学士院,学士共有九位,这是唐朝建置翰林学士后,人数最多的一年。在翰林学士以外,同年五月,元禛由膳部员外郎迁升为祠部郎中、知制诰,即能在中书省起草官方文书,第二年又正式任为翰林学士,“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注:见白居易:《元公墓志铭》,载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七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又韩愈于元和末因上书谏奉佛骨被贬潮州,元和十五年正月自潮州量移袁州,九月,即又召韩愈入朝为国子祭酒。十二月,白居易则自司门员外郎擢迁为主客郎中、知制诰。(注:元稹、韩愈、白居易等事,参见《旧唐书·穆宗纪》、《通鉴》,及拙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穆宗即位的头一年,能如此重视、提拔当时的著名文士官员,这很值得研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