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虽属智能工具,但毕竟只是工具而已,不能替代人脑,因此,它在史学领域的应用是有明确局限的,这主要指它无法替代史学家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个别的领域,如近代以来的经济史,由于有大量数据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事半功倍,实属例外。史学家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如对历史的体会,对史料的综合分析,对理论模式的归纳等等,计算机都无能为力。中外史学界都已有史学家通过将形象性、描述性的史料数据化,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史学理论模式的尝试,但其成效令人怀疑。例如,前文所强调的计算机对数据的智能检索功能,首先需要史学家确定检索的关键词。这个例子很能说明计算机的功能与其局限:只有对特定时期的历史有相当的掌握,才可能提出关键词;关键词一旦确定,计算机方能大显身手。具体就史学的各分支而言,计算机对抽象的、思维性较强的对象如思想史等,表现能力有限,而对一些形象性较强的对象,则较容易切入。 本世纪以来,中国史学曾经历过一场从传统国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重大变革,其意义自不待言。现在,到了本世纪的末叶,史学又碰到了计算机信息科学的重大挑战。这一挑战相比于当年传统国学所碰上的西方近代史学的冲击,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同样具有革命意义。因此,史学家应该积极、主动地迎接这个挑战,跟上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转变观念,尤其是学科组织者的观念。既不应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全视作属于其他学科的事情而不予关心,甚至将其看作“奇技淫巧”,予以排斥,也不应该认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史学的影响只是一种预测,目前为时尚早,从而忽视其早已具备了的现实可行性。相比于发达国家与地区,国内人文学科研究的客观条件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我们忽视利用计算机这一最新的智能工具,在与海外同行竞争的过程中就将处于劣势,惶论所谓史学的“现代化”了。 注释: 〔1〕董剑利、时宁国:《多媒体的发展与现状》, 载《中国计算机报》1997年10月27日E4-5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