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虞云国。论吕思勉的新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1998,(2)。 [2]吕思勉。自述学习历史之经过[A].蒿庐问学记[C].上海:三联书店,1996:232. [3]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3. [4]吕思勉。史学四种·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2;36. [5]吕思勉。中学历史教学实际问题[A].蒿庐问学记[C].上海:三联书店,1996:164. [6]吕思勉。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A].吕思勉遗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 [7]严耕望。通贯的断代史家--吕思勉[A].蒿庐问学记[C].上海:三联书店,1996:8 2. [8]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M].上海:上海书店,1992:191;145. [9]吕思勉。社会科学是史学的根基[A].蒿庐问学记[C].上海:三联书店,1996:233. [10]张耕华。治国修身改革社会--略论吕思勉的文化遗产[J].史学理论研究,1998, (2)。 [11]吕思勉。白话中国史·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2. [12]吕思勉。史学四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44. [13]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M].上海:开明书局,1940:179. [14]吕思勉。中华民族演进史[M].上海:上海亚细亚书局,1935:203. [15]俞振基。讴歌祖国进化的史学家--吕思勉[A].蒿庐问学记[C].上海:三联书店, 1996:123;129;127. [16]吕思勉。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A].吕思勉遗文集:上册[C].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7:4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