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和心理的解释“二者当参用而不可偏用”的观点,陆懋德是针对当时史学发展中的弊端而发的。作为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素有造诣的一名学者,陆懋德很早地认识到当时学界对历史解释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物质或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心理的作用;相对主义史学则强调心理的决定作用,忽视经济的重要性。为此,他从方法论的角度,详实地论证了物质的解释与心理的解释的重要性,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应指出的是,陆懋德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心理与物质关系的认识,存在诸多误解之处。根据唯物史观,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又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物质。而陆懋德显然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将物质与精神割裂开来,并只强调了经济的第一性而抹杀意识的作用。 陆懋德的《史学方法大纲》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一股反思近代史学思潮的发展。我们知道,尽管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撰成于1937至1939年间,但出版于1945年。这时正值史学界酝酿着巨大变动的重要时刻。20世纪40年代,部分史学家纷纷对近百年史学发展情况作出总结,并力图指出史学发展的前途。其中,如邓嗣禹指出,实证主义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两派应通力合作,为求信史,思想和史实应完美结合。”[14]又如周予同也说,“史学发展的几兆,大概不出于撷取疑古、考古、释古三派的优点,加以批判的综合,而渗透以高度的争取民族解放的信念。”[15]然而邓嗣禹等人主要是从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到当时史学发展存在的缺陷,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提出史学发展方向的若干建议;陆懋德则不然,他以深厚的史学理论素养为基础,从逻辑和思维的角度提出了史学发展的趋势问题。如果说前者是站在经验的层次,那么后者则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阐发,二者共同构成了20世纪40年代反思史学以往成就,谋求史学进一步发展的思潮。 总之,陆懋德以“无所谓中西,取其长而求其是”观点为治史宗旨,以考古史料与文献材料并重的史料观审查、检验史料的真实性,用物质和心理的解释“二者当参用而不可偏用”的观点来解释历史变化、发展的过程,进而构建了自身的史学理论体系。陆懋德的这种史学理论体系,是他在继承前人成果与反思当时中国史学发展状况的过程中形成的,带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 原文参考文献: [1]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J].燕京社会科学,1949,(2)。 [2]柳诒徵。评陆懋德《周秦哲学史》[A].柳曾符,柳定生选编。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吴贯因。史之梯[M].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 [4]胡哲敷。史学概论[M].上海:中华书局,1935. [5]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M].重庆:独立出版社,1945. [6]陆懋德。中国史学史[M].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讲义(大致在1937~1939年)。 [7]陆懋德。西方史学变迁述略[J].师大史学丛刊,1931,(1)。 [8]王国维。国学丛刊序[A].王国维遗书:第2册[Z].上海:上海书店,1983. [9]陆懋德。中国上古史[M].西北师范学院史地学会,1945. [10]陆懋德。评顾颉刚《古史辨》[A].顾颉刚编著。古史辨[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2]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3. [13][美]绍特维尔著,何炳松,郭斌佳译。西洋史学史[M].刘寅生,房鑫亮编。何炳松文集:第3卷[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美]邓嗣禹著,李扬眉等译。近50年的中国历史编纂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4,(6)。 [15]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J].学林,194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