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 我们已经提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人类思维概念化方面的成就,他提供了概念生成 的一种普遍模式,认可这一点,就自然认可它同样适用于历史认识过程,不过,它并不 回答历史认识中涉及的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这种具体问题。 以往,我们经常听到要求重写历史的呼声,其内在驱动是因为生活在现代观念中的人 对某些历史经验有了不同的理解与解释。究其根源,则在于传统历史解释不再适应现实 生活对它的要求,不能满足历史(学)的目的。由于在不同的时代某些个体主观因素或由 时代造成的集体主观因素的存在,人们单纯地认为,同样的历史经验通过不同的解释, 完全可以阐发不同解释者的心声。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用上述情况的存 在,来论证同一历史经验具有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只是,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还有另 外一层更为深刻的内涵。 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它往往受到主观意志所支配,这与自然科学认识的 现象有着极大的差异。人类历史现象转瞬即逝、不可重复,作为尚未被概念化的原始经 验也时刻处在耗散过程中。原始经验在进入历史,即作为历史经验接受历史思维的编织 之前,还要经历记忆、推理、想象等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是主观性渗入的环节。不同 历史认识主体运用思维编织而成的历史经验,都将因为影响主体认识的诸因素之间的差 异而各不相同。它们无法还原为原始经验来寻求同一性,因为后者只是作为进入历史认 识之前的某种预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被不同主体思维、接受、表现并完全同一的 历史经验不可能存在。这意味着,以往人们认为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经验进行了不同的 理解与解释,以此来证明历史经验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事实上,这并没有完全阐明概 念化多样性可能发生的根源。因为人们通常不会认为不同解释者接触的“同一历史经验 ”之间存在差异,也很少考虑到,造成历史理解与解释差异的因素,在历史思维编织着 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就已经初露端倪。真正的可能性还在于,历史认识的概念化与原始 经验通过思维进入历史,成为历史经验的过程是一致的,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本身意味 着历史经验的多样性可能。传统历史认识论中认为存在着超越主体之外的同一历史经验 的观点,仍然是以朴素实在论作为它的前提。 原始经验被加以概念化的同时,也显现为历史思维的运作与历史经验的产生,它们在 历史认识发生的过程中进行。既然通过原始经验的概念化能构成历史经验的多种可能性 ,并且它们最终还导致了历史理解与解释的多种可能性,那么,探寻使多种可能性中的 某一种变为现实性的因素仍然是我们进一步的要求。 为什么不同历史认识主体建构的历史经验或历史实在有所不同?预设原始经验对历史经 验的建构具有什么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将遭遇传统历史认识论的核心观念, 并与之冲突。 传统历史认识论首先将历史经验的客观性存在视为历史(学)中不证自明的公理,并以 之作为历史学实践的出发点与逻辑前提。客观主义史学家将历史认识当作主体努力表现 历史实在的工具,实证主义史学家则希冀从最基本的历史经验中抽象出历史规律这种更 具真理性的历史实在;伏尔泰的移情说和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说虽则强调心灵是历史思 维的中心,但同样不忘表现那种客观存在过的情境或思想。正因为如此,传统历史认识 论遵循着从过去到现在的正向时间顺序,即由历史经验的发生到历史认识的发生,再到 历史认识的结果及历史实在的表现这一顺序。这样,认可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就可以在 既承认主体的积极作用这个前提下,也维护了历史经验存在的客观性。传统历史认识论 的学理脉络说明,它是基于历史本体论的隶属层面,客观性与实在性始终束缚着主体的 视界。 历史经验一贯被传统历史认识论赋予客观性与实在性,如果我们将它本身视为历史思 维的建构,传统历史认识论的学理脉络发生了变更,它更适合于说明现实生活对历史( 学)的要求。传统历史认识论将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归因于主体反映客体的多样性,而 我们将之归因于历史(学)实践目的的多样性。这一变更将以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作为历 史(学)的目的与价值归宿,同时也充当历史认识的逻辑起点。由于现实生活的不同要求 ,认识主体确定了自身进行历史学实践的不同目的,而主体性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历史 经验建构的多样性。由此,历史认识论必须遵循着从现在到过去的逆向时间顺序。历史 本体不再因为存在于过去而具有优先性,与之相反,借助于在现实中存在的符号与记忆 而获得表现的过去,以及传统上所谓的历史本体,都是通过人类的历史认识建构而成。 无疑,每个时代中的思想家,甚至普通人都服从于这样的认识逻辑,在实践中运用历史 (学)实现着他们的现实目的。 这样一种认识论将传统历史认识论面临过的难题凸显出来。历史经验如果成了主体在 历史思维中的产物,它又如何确保其真实性,防止它被滥用?在传统历史认识论的规范 下,历史经验并没有因为其“天赋的”客观性与实在性而成功约束传统历史学,使它摆 脱虚构与欺骗的责难。“历史只是成功者的故事”,这种抱怨充分说明了客观历史经验 的无能。不仅如此,传统历史认识论建立起来的对历史经验客观性与实在性的崇拜,最 终反而变成某些主体滥用历史的工具,他们以此为幌子征服了绝大多数对实在论历史观 缺乏反思的读者。倘若我们将历史经验视为原始经验概念化的多样性可能中某一种的实 现,历史(学)便能被置于积极的反思之中。它令我们重新思考历史(学)与主体之间的关 系,注重主体在不同的层次建构某种历史经验或历史实在时想要实践的目的。原始经验 作为一切尚未进入历史思维的人类行为现象,它只是一种预设,我们没有必要用客观性 、实在性去规定它,但是,它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进入历史思维的经验将构成一个主 观的世界。 在传统历史认识论中,人们为了表现真实的历史不懈努力。他们相信,虚假的历史一 旦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将丧失历史(学)教导现在、利于将来的价值,而真实的历史恰恰 能使历史的价值付诸实施。这种观念显然是一种误解。传统历史认识论所追求的真实历 史只能在主体间获得,[6](P62-72)它是思维的结果。那些被其他认识主体视为是虚假 的历史,如果是其叙述者故意为之,便说明它暗藏着某种不可见人的目的,其历史表现 行为本身带给人类的将是一种道德危害;如果叙述者仍坚信其真实性,就意味着不同认 识主体之间便存在着意义体系上的差异,这正是造成概念化多样性可能的根源。正如我 们从斯塔夫里阿诺斯那里了解到的一样,不同的意义体系或价值观决定了构成历史经验 的概念化多样性可能中某一种的实现。或许我们无法轻易判断,诸多经过概念化而被表 现的历史经验中哪一种更真实,但它要阐明的历史(学)目的一旦显露,其自身必将与这 一目的同时接受未来的检验。未来在确定历史(学)目的是否实现时,也将确定实现这一 目的的历史经验是否真实。 原文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卡尔·贝克。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A].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C].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82. [3]陈新。论历史性与历史叙述者[J].东南学术,1999,(5)。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6]陈新。论历史叙述中的理解与解释[J].史学理论研究,2000,(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