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融会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笔者指出:“走向跨学科,无疑已经成为1986 年以来中国史坛最有影响的一股潮流。”(注: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 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这股潮流至今仍很强劲。在海外汉学的诱 导下,跨学科研究在明清史、近代史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先秦史或上古史方面却 十分不足。但先秦史或上古史恰恰急需多学科知识的滋养。无论是从文字记载还是从考 古学上重建古史都有其局限性。文字记载因流传年代太久,真伪混杂,难以分辨,使用 起来须相当谨慎。若从疑古立场出发,它们是不足采信的。考古学成果乃直接的实物遗 存,其可靠性较强,但它们又常常是东鳞西爪,不成系统,难以反映古代社会的全貌。 而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却能补足这一缺憾。它为古史研究提供了一架 望远镜,利用这些社会科学的分析框架,可以组织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古史系统。在这方 面,王和承担的先秦政治部分最为突出。他主要使用了“早期国家”、“酋邦”等社会 科学的概念工具来阐释先秦政治。“早期国家”是国际学术界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 普遍使用的一个概念,将之引入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规范性、概括性 非其他术语所能比拟。“酋邦”也同样如此。酋邦模式的研究,对于认识中国早期国家 及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个性意义巨大。酋邦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具有 “突出的稳定性”的新的社会阶段。在解说群体本位文化时,作者使用了“权威”与“ 角色”、“耻感取向”、“群体意识”等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上的理论名词。这对 刷新先秦史的研究手段有积极的作用。再者,总体看来,各卷作者在论述中国政治历史 的变迁时,或隐或显地融会了政治学的原理与方法。这一点在总论部分有集中体现,读 者可以参阅。尽管编者的自我定位是完成一部叙述体通史,力戒空发议论,但社会科学 方法的运用,使本书既未陷入“宏大叙事”的老路,又在理论分析上保有较高的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