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城的仿生学文化透视(2)
三、天、地、人相互结合与古城仿生文化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规划布局形成一整套相当完备的理论,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文化紧密结合。这是中国名城区别于任何西方城市,为中国所特有的城市灵魂。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渊源于西方的地理观念认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界,只有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才是有生命的有机界。但是,中国与此不同,认为天地人之间组成一个整体性的、有循环、轮回、有新陈代谢的生命系统。因此,万物的生化、风雨水土的移动、天体的运动等等,都表现了他们是阴阳相互结合的活体。故而大地也是一个由阴阳交互作用形成的太极球,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活体。山川州域也因山形水系的形态环境不同,而成为一个个大小不同和个性不同的活体。“大山大河收气厚,小境小域各有宗。”每一个地方都是自成体系的生命活体。每一个地理生命活体都有自身的气质、体态、性格和灵魂个性。地灵人杰,区域文化是受地理环境抚育的。地理环境的迥异又影响着地区社会的风貌。所以,古人说:“广川大谷异形,人居其间异俗。”一方山水,有一方风土,一方风土,有一方人物。每一个自成体系的地理单元,都有其内在的灵气。地理山川的不同,人居其间风俗文化有差异,民风也就不同。从自然界、生物界到人类社会,其间有一根无形的链条,一环扣一环地把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形成各种复杂和奇巧的结合,这个世界也就万紫千红,“和”而不“同”。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与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观念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形成了“观其源流,相其阴阳”的理论,有一整套山水结构的理想图示。城市的环境规划、空间布局注重整体协调性,把天、地、人三者联系在一起,把地理方位、四季轮回、天象历法、地理星象、人的道德心性、社会的结构分工和家庭的长幼秩序都有机地结合统一。具体的每一个城市布建,又因地制宜,据城市的功能、山水环境的特点进行城址选择城区布局,其中有着一整套山水环境的景观评价理论系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今天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区规模扩展,不仅要保护一幢幢古建筑物的实体,保护一些古街区,更重要的是必须研究历史名城深微的精神文化内涵。如何在城市现代化的同时保护城市的原有文化遗产,保持和发展中国古代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风貌,建设有灵魂的城市。 五千多年前辽宁西部山区牛河梁、东山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性质和北京的天坛、十三陵、太庙相似。象征天圆地方、有中轴线,区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特色的城邑萌芽。此后,中国的城市经历了夏初城廓沟洫的城邦时期、“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的都城规模时期,西周、战国城市大发展阶段,从而奠定了中国城市选址和规划布局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一个由城墙、城壕所围合确定了的生命活体。城市之中有大脑指挥系统、神经中枢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有日夜川流不息的新陈代谢活动。因此,城市也是一个有体形气质、有灵魂个性的活体。城市的灵魂个性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的灵魂,也是在这座城市所处的天文位置、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城市的经济实力、生产技术条件等错综复杂的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完整活体。城市的灵魂(文化气质)与它所处的地理山川的灵气感应相通。这也就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天时地利结合的统一。它形成了中国古代每一座城市独持的灵魂个性。这也就是由地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精”、“气”、“神”。而每一座城市从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灵气和地方某种生物的形象性质相像。于是,古人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模仿此种生物的形态建城,赋予这座城市此种生物的灵气。这样,则出现了“仿生学”的城市与乡村选址、规划和布局。所谓“仿生”,就是把城市“取象”于某种生物的形象与灵气,取之于当地特有的山水灵气,形成这一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个性。这“取象”的理论基础是:城市是一个从不间断地在进行新陈代谢,每日每时都在吐故纳新,进行生命活动的活体。这个活体像某一种生物。所以中国古代认为,人体是个小天地,天地是个大活体。城市、乡村、住宅都是人和天地自然相联系的一个中介场所。人居环境处于“人”与“自然”、“天地”这三大不同生命活体的层次之间,沟通其间天、地、人的气场。它也是另一个活体。城市、乡村、住宅的文化历史特色,就是它的灵气所钟。这灵气一方面取之于当时的天文时运,另一方面取之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取之于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是这三者交融作用的结果。中国历史名城的规划布局应用取象比类的方式将自然山河的灵气,仿生于城市的形状、区位与结构之中,例如:苏州古城为龟城,开封古城为卧牛城,杭州古城为凤凰城,泉州古城为鲤鱼城,龙盘虎踞南京城,金马碧鸡昆明城,岳麓山下长沙城(古城中轴线正对岳麓山禹王碑),广州五羊城,“龟城有灵、七桥似斗”的成都等等。就是县一级的古代名城,也有因地制宜的山水取象比类,如福建长泰县的登科山,广州广宁的三台山。另外如:金鸡抱卵形、梅花落地形、黄龙到江形、雁阵形、云中满月形等。沿江沿河的城市位于江河合口处“外抱大江内环湖,城市两端有山岗”取山水之势形,成因地制宜的城市风格。总之中国的历史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色彩,要从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完整、有机地进行考察,把握历史名城的个性,为创建中国的城市科学,对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作有益的补充。 四、春秋吴都(今苏州市)龟城 公元前514年吴国君主阖闾接受伍子胥建都立国的建议,其大意是:凡安军治民,兴霸称王,以近制远,立国立民,必先建立城廓。健全国家体制,要用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主体的思想和结构布局来体现国家的精神、表达国家体制的特色与活力。具体地说,国都的宫殿、城卫及守备的体制,充实仓库存粮、储备战争物资等,这些物质实体的设施,要表达建国的主体精神。他们是把营建国都,作为兴邦立国的第一件大事 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相土尝水”就是对城市土质和水质的选择。城市基址的土壤最好是五色土或黄豆粉那样细腻的土壤。污土、卵石或粗砂土则不良。城市的水源,无论是地上的河水、湖水或地下泉水的水质,必须甘甜清洁,不能苦涩有异味。“法天象地”就是要把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城市的文化生态的主题,与城市所处位置的地理形势,天文星相以及天地灵气相感相通。也就是“其尊卑以天地为法象,其交媾以阴阳相配合”。把城市营造成一个阴阳互补互助互动的活体。在水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水道交叉纵横,水网间有一个个高出水面的墩,水网和其间土墩的交错就像龟背上的纹胳。伍子胥因天时,就地利,把营建的国都取象于湖沼水网上的“龟”,于是这个城就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龟城”了(见图1)。总之,当时城市的选址、规划、布局,是应用仿生学的原理,充分实地考察,观察土壤的性状,水源的质量,又将城市的位置、结构、朝向与天象相配合,“阴阳调和、四序顺理,雨阳以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应天象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八风”就是八个方位的风。它们随季节的不同而风向变换。城墙四周,每边各开二座门。《史记·律书》中说:‘闾、阖风居西方。”因此而在西边立闾、阖二门。向西开此二门以象天门,引阖风入城以通天上。东为娄、匠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吴欲并吞越,用十二生肖的方位,来行生、克、制、化之道。吴国的方位在龙位其方向在辰,越国的方位在蛇位,其方向为巳位。龙克蛇,吴必胜越。龙以盘为稳,故名“盘门”。北面的“齐”、“平”二门也有扫平齐国的意思。楚国在西北方,又将西北的阖门改名为“破楚门”。其城的形态为“龟”以象自然活体的资质,此城三千余年长寿未衰,传承着吴文化。因其兴城建都的目的意欲振兴自强,称霸中原,其主题思想十分明确。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