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斯巴达是城邦国家还是领土国家?(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攀登》 朱宏才 参加讨论

第四,从史书、工具书表述上的矛盾来看。前文所述各种史书和工具书,在对斯巴达进行介绍时,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城邦”这个概念。对其表述的一致性,说明了学界在认识上的基本统一。不过,当我们更细地分析这些史书和工具书的进一步论述时,矛盾却出来了。这个矛盾在于:一方面肯定斯巴达为城邦国家,另一方面却在很大程度上论述其领土国家的性质,而且,论述的内容及其分量显然更重些。一般说来,这些书的论述模式是这样的:先用一句话标明斯巴达是城邦国家,然后展开论述。在叙述上,史书方面,以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为代表:“斯巴达国家是在多利亚人侵入拉哥尼亚平原和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形成的。斯巴达人把原有居民大部分变成了奴隶,称为希洛人;小部分驱逐到边远地区和原住边远地区的居民组成为一个阶层,在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称为皮里阿西人。而全体斯巴达人则成为统治者,成为斯巴达国家的全权公民。”[49]工具书方面,先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约公元前10世纪,多利亚人建立了新巴达城。该城由4个村庄组成,……”。“在起初,斯巴达也和其他希腊人的早期城邦一样,分成几个血缘部族。后来渐渐出现了地域性的行政区,称为‘俄巴’,意思是村社。在斯巴达,一共有五个‘俄巴’。因此,历史学家认为斯巴达最初大概是由五个农村公社联合而成的。”[50]再以《世界历史辞典》为例,“公元前1000年末期,其中的一支占领拉哥尼亚,逐渐转为定居,结成五个村社。斯巴达人继续征服邻近各区,前八世纪开始西邻美塞尼亚,大约在此过程中创立斯巴达国家;又在南意大利建殖民城市塔林敦。”[51]最后,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斯巴达(Sparta),古代希腊的很重要城邦。”在肯定“城邦说”时,却又是这么叙述的:“到8世纪末,斯巴达人建立起一个基本统一了拉科尼亚的城邦。约公元前735年-前715年,斯巴达初步征服了西邻美塞尼亚;继而于公元前7世纪末镇压了当地人的大规模起义,将该地区完全占领。约在此过程中创立了斯巴达国家。9-7世纪,斯巴达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并逐步形成一套有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52]这种解释,直接证明了斯巴达是典型意义上的领土国家。
    第五、通过一份原始资料,可以旁证斯巴达是领土国家。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说:“依我的意见来看,斯巴达人开始实行这些暴行(指对占领地的残酷统治--笔者注)还是在较后的时期,特别是在大地震(公元前464年。参见普氏的《西门传》,第十六章。--原文注)以后,其时希洛人与美塞尼亚人一道起义反对斯巴达人,在他们的土地上造成了大片的破坏,同时给他们的城市带来了很大危险。”[53]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斯巴达的统治,“但是由于庇里阿西人分散在许多公社中,暴动起义不算频繁,还不至于成为斯巴达人的心腹之患。”[54]从希洛人和美塞尼亚人至少十倍于(见前)斯巴达人的情况来看,“给他们的城市带来很大的危险”这话反衬出斯巴达是个领土国家。如果是类似于雅典的城邦,这种起义是直接危机到政权的生存的,不会只是“危险”,这是其一。其二,“在他们的土地上造成极大片的破坏”,“庇里阿西人分散在许多公社中”从正面证明,比起希腊的城邦国,斯巴达的疆域是相对广阔的。如果再考虑到那时城市范围的有限,则更进一步证明斯巴达是个领土国家。关于这一点,顾准也有论述: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征服了它的邻邦……速次征服之后,斯巴达夺得了拉哥尼亚以外另一片广大富饶的农业地区,这片地方面积几乎和拉哥尼亚一样大。”“所谓的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历时20多年,传统说,战争期间如此之长,动员规模如此之大,斯巴达的男丁悉数从军,战争结束归来时,后方的妇女和边区居民‘私通’生下来的‘私生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这些私生子被斯巴达人驱逐出去,移居意大利南部的塔林顿。”[55]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考证及论述,可以认为:斯巴达是古希腊非常典型的领土国家,而不是城邦国家。
    余论
    综上所述,斯巴达不是城邦国家,而是领土国家。或者说,斯巴达先是一个城邦国家,后来慢慢发展成为领土国家。因此,我建议:其一,有关《世界历史》的教材应该做修改,明确标出斯巴达为领土国家;而不能再与雅典放在一起,笼统地称之为城邦国家。其二,即使不修改,在教科书中也应明确注出这一观点,由学者自己去评判。否则,斯巴达是城邦国之误还会在其他史书中出现,会以讹传讹。
    不过,我们还必须看到,作为一个领土国家,斯巴达的疆域也是有限的,以至于“斯巴达想进一步征服更多的地方时就碰了壁。”[56]
    【参考文献】
    [1][34][36][37][39][55][56]顾准文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81,109,32,31,133,134-135,82.
    [2][3]石泰峰主编。西方法律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4,30.
    [4]皮继增主编。外国法制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6.
    [5][6]由嵘主编。外国法制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8,57.
    [7]邓炎熙,张君谅主编。世界古代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126-127.
    [8][9]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M].人民出版社,1973.176,173.
    [10][11][12][13][14]乔明顺主编。简明世界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2,85,93,85,8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